【评论】防灾减灾潇湘行 风雨同舟气象情

14.04.2016  16:17
      3月21日至29日,为纪念世界气象日,由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学会、湖南红网联合主办的“点亮风雨长征路——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宣传科普活动,沿着红军长征足迹,走进郴州、永州、邵阳、怀化、张家界等5个市及其桂东、宁远、城步、通道、溆浦、桑植等6个县,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考察调研工作,引导、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
      湖南是一个天气气候形势复杂、各类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省份,当年红军长征足迹走过的8个市州26个县区,更是生态环境脆弱、防灾抗灾形势严峻的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是越来越深切地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生产、生活。湖南省气象局率先在全国开展此类的活动,引导民众更好的利用气象知识,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谓一个伟大的创举。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不仅意义重大,更显得尤为迫切。此次“点亮风雨长征路——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是一次学术性的考察调研,更是一场效果颇佳的气象宣传科普活动。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湖南省气象局将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与“重走长征路”主题结合在一起,这不仅体现了湖南气象人在宣传科普工作领域匠心独运,更是一种对历史、社会的高度责任与担当。“重走长征路”才能真切感受到先辈曾经奋战过的土地在气象工作领域取得了哪些发展,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气象部门通过信息扶贫、科技扶贫等手段来弥补,让曾经的风雨长征路变成一条条晴空万里的致富脱贫通途。
      通过这一场多方联动、主旨深刻、立意高远的“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不仅“点亮了风雨长征路”,也向社会展示了我省多个市县在气象防灾减灾以及气象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还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将目光投向了看似与自己不相干,其实却与自身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领域,活动举办的初衷可谓是得到了完美体现。
      在笔者看来,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是一项“开源节流”的工程,做好了就能产生极大的生产力,产生可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疏于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则可能导致生产领域的事倍功半,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遭受巨大损失。
      “开源”,指的是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能更好地利用有利气象条件,规避恶劣的气象灾害,因势利导从而使其成为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助推器。溆浦县山背村,之前是远近闻名的“雷击村”,但随着防雷项目正式通过验收评审,该村雷击风险经检测已经低于国际标准容许值,目前,山背村正努力打造5a级旅游景区,未来将成为一个“旅游村”。从“雷击村”到“旅游村”的嬗变,用一句“气象防灾减灾也是第一生产力”来概括,也可谓是再贴切不过了。
      “节流”即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能极大减少恶劣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不做好节流工作,创造再多的社会财富也会付诸东流。近年来,宁远县气象局逐步建立烤烟直通式气象服务长效机制,县气象局与全县烟农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烟叶生产气象公益服务协议书。每到极端天气,便会有针对性地向烟农发布天气预报和预防措施,大大减少了烟农的损失。试想,如果没有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宁远的烟农可能还得看天吃饭。因而,宁远县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做法与经验,就很是值得推广与扩散,以供更多地区学习借鉴。
      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一风一雨皆关情。气象与民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必须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一丝不苟的责任感,以及最大程度利用好各类资源媒介的使命感,将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延伸至最偏远的基层地区,消除盲区、补齐短板,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省在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着着实实将其转换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但还得驰而不息地保持下去。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精准扶贫也离不开气象部门的支持,特别是一些贫困的偏远山区,气象灾害频繁,相关的防灾减灾信息却相对缺乏,这也需要各级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形式、更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思路,为扶贫工作的更加精准化发挥自身的优势,贡献力量。正如湖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常国刚去年10月在深入桑植县桥自弯乡松柏村调研驻村帮扶工作时提出的那样,“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方法、带着资金开展好帮扶工作”。此外,对这次活动探索、总结、创新出的气象宣传科普的好方法、好途径、好做法,各级气象部门也应该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思考,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以实践,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文/肖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