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帆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杨丹 通讯员 金则伊 石自行
【微档案】
卢长云,男,土家族,1973年生,湖南永顺县人,1995年毕业于邵阳师专中文系,分配至浏阳市张坊镇上洪中学教书,并校后到张坊中学。他多次获得长沙市优秀班主任、浏阳市优秀教师、浏阳市百名读书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5次荣获嘉奖。
【故事】
5月25日,大雨滂沱。群山环抱中的浏阳张坊镇雾气蒸腾,能见度极低。
早晨5时30分,卢长云打着雨伞从家里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6时到校,催促学生们起床,一起上早操,一起晨读。白天上课、改作业、管学生,一直到辅导完晚自习,晚上9时多才回家。
长期坚持,风雨无阻。同事们称他的生活是“朝五晚九”。
家访的路程,足以回到湘西老家
卢长云出生于湘西永顺的大山中。从山里来,又到山里去,在浏阳大围山,一干就是21年,山民般的淳朴,是他身上最醒目的标签。
张坊镇是浏阳最偏僻的乡镇之一。卢长云刚来时,从浏阳城到张坊镇,要坐三四个小时的汽车,途经大桐岭,要转32个弯。上洪中学与江西铜鼓毗邻,距离张坊镇还有20公里。山路崎岖,校舍破烂。几个年轻教师,晚上曾被吓哭过。卢长云没哭,第二年还将刚从吉首大学毕业的女朋友黄芳带到了这里任教,结婚生子,异乡扎根。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来张坊任教的20多位大学生走光了,只剩下你们夫妻。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坚守了下来?”
“哪里都是教书育人,这里更需要我们。”卢长云语气轻松。
但语气轻松的背后,却有着许多并不轻松的故事。
21年,卢长云当了19年的班主任。劝学,为学生做心理疏导,免费补课,甚至垫付学费。无论是在上洪中学,还是2005年并校来到张坊中学,他把家访看得很重。大多数学生家庭较为贫困,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他忍着腰椎间盘突出的痛苦,翻山越岭,走遍了张坊。同事说,卢长云家访时双脚丈量的路程,加起来足以回到湘西老家了。
“作为外乡人,最难忍受的还是孤寂。尤其是假期,本地老师都回家去了,校园里空荡荡的,只有我们一家。”卢长云说。
1998年暑假,他到长沙参加培训,妻子黄芳带着未满周岁的女儿留在上洪中学。学校建在山坡上,周围坟山起堆,晚上黑漆漆一片,星星点点的磷火闪烁着。黄芳害怕,就将一把切西瓜的长刀放在床头壮胆。
“老婆也是老师,跟着我吃了不少苦。”卢长云对黄芳是蛮感激的。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卢长云信奉的一个教育原则。他说,学生佩服你,就会听你的。
初三125班学生黄昊翔说:“卢老师上课非常幽默,古诗典故信手拈来。如果有人打瞌睡,他就会先讲个笑话。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课。”
张坊中学校长刘后才说,卢老师为人亲和,教学方法独特,让孩子们在守规矩中有个性,学生都尊称他为“卢大师”或“卢子”。
卢长云爱打篮球,在这个充满了乡野气息的操场上,总会看到他和学生们奔跑腾跃的身影。大家又亲切地叫他“卢队长”。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卢长云对自己的要求。
在学校,卢长云爱读书是出了名的。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打牌不K歌不追剧。除了教学,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文学、哲学、心理学书籍,都爱看。马尔茨的《心理控制术》,他读了5遍,读书笔记写了两大本。他说,当老师的,还必须懂一些心理学知识,可以及时、有效地消解学生青春期的困惑和叛逆,更好地引领他们选择人生方向。
“农村走出去一个孩子,很不容易。我尽我所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我带孩子只能是一届,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一生。”
其实,有许多机会走出大山,但他一律放弃了。有人不理解,也有人说他傻,但他不改初衷:“乡下更需要优秀教师,山里娃更需要我,我愿意扎根在这里,铸就乡村孩子的精彩。”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6-05/27/content_110146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