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养蜂酿“甜蜜”-----记常宁市庙前镇女养蜂人王瑞金

16.12.2015  12:55

怒放的野菊花开满了庙前镇的山前水畔,成为这座山区小镇一道靓丽的风景。女养蜂人王瑞金的家就安在庙前镇金龙村的一个山脚下,一栋三层的小楼房,背靠大山,面朝大路。门口一块大大的牌子“中华土蜂蜜”让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她的家门。

接待我们的是她的丈夫龙跃兵,当我们问起王瑞金时,他用手一指远处的大山,“正在菊花丛中忙呢”。

因为一个地方的花蜜产量有限,而且过了花期就无蜜可采,所以我们养蜂人就得到处找花源,哪里开花就到哪去,这叫赶花期。”龙跃兵介绍道,现在,王瑞金正开着小三轮车,带着蜂箱,前往野菊花开得最茂盛的地方。

龙跃兵说,蜜蜂娇贵,得用心侍候。“赶花期”的时候,有路的地方,而且还是路况较好的地方可以用车把蜂箱载过去,深入到山间田野,就必须得肩挑手提。一年四季,夫妻俩经常带着成批成批的蜂箱游走于荒山乡野。虽然辛苦,但是他被妻子的勤劳和毅力感动,在他眼里,妻子就如同辛勤的小蜜蜂不辞劳苦,寻花采蜜。

龙跃兵介绍,妻子王瑞金是常德市汉寿县人,1979年生。两人在外打工相识,双双坠入爱河,2001年结婚后有了孩子。之后,两人继续外出务工,直到孩子长大,夫妻俩于2006年双双回到了家里。两人返乡后,做过小本生意,养过黄鳝。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两人在创业的路上一小步一小步地挪着,勉强支撑起了一个家。

龙跃兵的父亲很多年前就养过蜂,从小也跟着掌握了一定的养蜂技术。但是,“养蜂”这门职业苦累不说,规模太小的话难产生经济效益,现在已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王跃兵根本就没想过要重操祖业。近年来,随着蜂蜜的走俏,王瑞金敏锐地从中捕到了商机,动员丈夫养起了中华土蜂。说干就干,王瑞金雷厉风行地买起了蜂箱,收集和买进了一批蜂群,买起了《中国蜂业》等专业书籍。王跃兵因为有了一份固定而且收入还不错的工作,对养蜂从迟疑犹豫变成了全力配合,自己掌握的技术倾囊相授,一有空就帮着妻子忙里忙外。

经过两年的摸索学习,到2013年,王瑞金两口子已经熟练掌握了蜜蜂的习性和养蜂技术,养的蜂群已经到达20多群,一年的产蜜量可以达到100-150斤。这点产量,连周边的需求量都应付不过来。之前两人遇到的问题又来了,没有资金,规模没法扩大,永远就只能停留在小本经营上,每天不停的购买蜂蜜的电话让两人既是高兴又是愁。

2013年下半年,就在王瑞金为筹措资金扩大规模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去镇政府送蜂蜜,看到了人社站宣传公示栏上的创业担保贷款优惠政策,她立即找到了庙前镇人社站工作人员,申请了创业担保贷款。不到半个月,一笔8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批了下来。王瑞金立即用这笔资金制作了100多个蜂箱,购买了蜂群、蜂粮等。秋天,稻花开满田野的时候,王瑞金的蜜蜂也飞满了田野。

正说话的时候,王瑞金赶回来了。这位三十过半的女子,看起来朴实而又干练,谈起蜜蜂来头头是道,“土蜂又称中蜂,全称是中华蜜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地蜂,善于采集零星花蜜,行动敏捷,适应性强。其蜜色泽金黄、口味独特、纯净无杂,含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润肺、解毒、养颜等功效。庙前镇地处山区,蜜源植物丰富,适合养土蜂。近年来,庙前发展旅游事业,人气很旺,我们的蜂蜜也不愁山深无人问。”随后,我们走进了她家屋后的养蜂基地,数十只蜂箱一字儿排开,千万只蜜蜂的“嗡嗡”声不绝于耳,王瑞金在蜂箱之间走动,不时查看一下蜂箱,在蜂群中行动自如,蜜蜂在她身旁显得格外温驯。“以前被蜜蜂盯一次要两三天才消肿,现在一天就消了。”王瑞金虽然是笑着说这话,但是我们仍能感觉到其中的艰辛。

在我们的邀请下,王瑞金现场展示了一下收割蜂蜜的过程,打开蜂箱盖,抽出蜂框,驱走上面的蜜蜂,割去蜂蜡,把蜂脾放入摇蜜机,动作麻利地摇出蜜,用筛子隔去残渣,就能得到纯正的蜂蜜了。为保证蜂蜜的浓度,王瑞金一般都会四到五天才收割一次蜜。现在,王瑞金养的蜂已经达到200余箱,年产量在1000斤以上,每年创造经济效益10余万元。由于货真价实,她家的蜂蜜早就被预定一空,除了周边及县城,还销往衡阳、广州等地。

都在感慨蜜蜂为谁辛苦为谁忙,但是我们创业是在为己辛苦为己忙,创业选对了路子,遇上了好政策,养猪也好,养蜂也好,收获的都是蜜。”王瑞金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