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央巡视“问题清单”
11月4日为止,中央巡视组对10个省区市和3个单位的第二轮巡视反馈报告——“问题清单”已全部公布。这样,中央巡视组今年两轮巡视已全面完成。至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年四轮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常规巡视实现“全覆盖”,还对7家中央单位、6家中央企业和两所部属高校进行了专项巡视。
对47个地方和单位四轮巡视发现的问题,具有惊人的“共性”,当然,“个性”问题这种“地方病”,包括一些新苗头新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巡视揭示的这些问题,印证了中央对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巡视作为出鞘的利剑,确保了当下反腐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之成为最为严厉和管用的手段之一。
如今,巡视,整改,再次巡视,不断整改,将成为反腐败“新常态”,以实现“震慑、遏制、治本作用”的期望。
“老大难”问题的“病毒变异”
今年第二轮对10个省区市的常规巡视和3个单位的专项巡视所反馈的“问题清单”,延续了第一轮的“无遮无掩”。
观察13份“问题清单”,可以发现,被巡视对象存在的腐败问题、作风问题林林总总:既有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有一些新情况;既有一些“共性”问题,也有存在于个别地方和单位的突出问题;既有中央反复强调明令禁止的问题,也有首次提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0个突出问题,即:巡视组均收到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到位,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存在问题,干部超配,小官贪腐,车房超标,买官卖官、跑官要官,拉关系、搞团伙,干部亲属利用职权经商谋利,利用节庆和婚丧嫁娶收送礼金。
其中官商勾结,利益输送和拉票贿选、买官卖官,就是最主要的“老大难”问题,当然,“老问题”中也已出现“病毒变异”。这些问题在这轮被巡视的地方和单位可以说普遍存在。
官商勾结具体表现在权钱、权色交易,官商两方“勾肩搭背”,勾结成“官商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一方设租寻租,一方钱色上供,达成利益勾兑。中央巡视组对多个省区市的巡视都发现这一腐败现象。反馈称,黑龙江“一些领导干部官商勾结,权钱权色交易问题较为突出”;江苏“一些领导干部与老板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圈子,进行封闭式权钱交易,腐败干部普遍存在权色交易问题”;河北“个别领导干部……与企业老板结成利益纽带”。
利益输送作为一种隐性腐败,“名目繁多”,最基本的形式则是官官交易、亲属和关系人违规经商办企业,以及“自肥”。巡视发现,四川“一些领导干部……形成官官勾结、官商勾结,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连环输送的利益链”;广西“领导干部及其亲属插手工程建设、土地出让及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反映集中,对一些地厅级主要负责人反映比较突出”;黑龙江“有的贱卖国有资产、向关系人输送巨额利益,有的亲属子女在其管辖范围内经商办企业谋利,有的生活腐化、为情妇经商谋利提供方便”;上海“少数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在其管辖范围内经商办企业,群众对个别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倚仗其权力谋取巨额利益反映强烈”,“文广系统有的单位存在利益输送等问题”;在一汽,也存在着领导干部亲友围绕集团经商办企业问题。
体育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则存在“自肥”——兼职现象,前者是“兼职普遍,利益关系复杂”,后者也被要求规范在职干部兼职行为。
河北某些领导干部的利益输送,既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政治上,反馈报告称“领导干部插手工程项目、为亲友经商谋利现象普遍”,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存在安排照顾干部亲属、违规进人”等问题。浙江则除了“一些领导干部插手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问题反映集中”,还被发现手段隐蔽的“领导干部‘一家两制’、利益输送出现新的表现形式”问题,显见利益输送出现“病毒变异”。
这一轮巡视还指出一些地方存在“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反馈称,部分省市县乃至乡镇的书记,易在管辖范围内形成自己的“山头”,向河北的通报中就明确要求当地抵制“山头主义”。有的干部则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比如,广西“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四川“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一些领导干部一度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河北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党内政治生活不严格,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黑龙江也存在重人情、拉关系、不讲原则的风气。
虽然“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并非“新品种”,然而这是巡视首次指出这种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的不良政治生态,直刺“暗疮”。的确,这些年,有的领导干部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看能抱上谁的大腿。上级对下级颐指气使,下级对上级阿谀奉承,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旧社会那种君臣、父子关系或帮派关系。这种“山头主义”、“圈子文化”往往造成“窝案”、“串案”甚至“塌方式腐败”。
“能人腐败”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江苏的反馈中即指出该省基层权力寻租机会较多、空间较大,“能人腐败”问题突出,“只要经济搞上去,就一俊遮百丑”,一些“能人干部”趁机寻租牟利。
瞄准“特定人物”和“重点人群”
这些“老大难”问题,虽然在被巡视地方和单位的占比不一定最高,但问题的“久治难愈”却是相当严重。与此同时,其他诸如干部超配、带病提拔、小官贪腐(小官巨贪)、汽车和办公用房超标之类的问题,在前三轮巡视中都或多或少地被发现并被指出。
观察后可以发现,四轮巡视都非常精准到位,锁定了腐败“高发领域”和“易发部位”,瞄准了“特定人物”和“重点人群”。
四轮巡视均查找出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矿产开发、政府采购和科研经费、民生资金等领域和部位存在着腐败,几乎涉及所有被巡视地方和单位。这说明,这些领域和部位确是当前腐败的“高发区”和“重灾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施以“大剂量药石”。同时,党政、企业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一把手”)和基层干部违纪违法严重,且“串案”、“窝案”频发,也是四轮巡视发现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高发,显然是由于权力过分集中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
2013年第一轮巡视过程中,中央巡视组就发现,一些地方对“一把手”的管理监督不到位,个别领导干部信念动摇、思想滑坡、道德失范。在此后的三轮巡视中,这一问题屡被提及。几轮巡视分别提到,有的地方对省直机关和地方“一把手”监督不够有力,党政“一把手”连续发案,今年第一轮巡视还提到,“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不仅数量多、危害大,且呈上升趋势。
基层干部的问题,则主要表现在“小官贪腐”(“小官巨腐”),出现“蝇小胃口大、官轻贪腐重”现象。巡视发现,超过1/4被巡视的地方和单位存在这个问题:有的地方基层权力寻租机会较多、空间较大,基层单位和农村干部腐败呈上升趋势,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突出;有的单位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执纪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基层腐败案件多发高发。今年第二轮巡视反馈中将其称之为“苍蝇式腐败”。这是由于某些基层单位和农村干部自认“天高皇帝远”,监管“鞭长莫及”,可以为所欲为。“苍蝇式腐败”大都发生在群众身边,且往往直接侵害群众利益,影响极坏。
与此同时,四轮巡视还发现,虽然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整治“四风”,但不少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顶风违纪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存在着边整边犯现象,个别领导干部甚至是“玩风甚重”。
四轮巡视最大的“共性”是,反馈中全部出现了“巡视组还收到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已按规定转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相关部门办理”这样一句话。寻找、发现领导干部腐败线索,像“挖掘机”式地挖出腐败分子,是巡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利剑斩腐的最直接表现。
今年第一轮巡视结束至今,据不完全统计,被巡视地方和单位根据中央巡视组移交的线索查办的案件已达2076件,不少还在核查或即将立案。
今年第二轮巡视期间,还出现了中央巡视组还未撤离就已查处领导干部的现象,黑龙江、江苏和一汽集团等地方和单位便都如此。9月25日开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的多份官员被查的通报都出现“在中央巡视组指导下”的表述,进一步突出了巡视的震慑作用。
巡视对地方的影响
中央巡视组“问题清单”开列之详尽、措辞之犀利,都是前所未有,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2013年巡视反馈中还较多出现“个别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点到为止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规范”的概括表述,像“作风不够深入”、“素质需进一步提高”等或多或少还显“委婉”。四轮巡视下来,揭示的问题越来越翔实具体和有针对性,无论是老的、新的,变异的、隐藏的,都未能逃脱巡视的“眼睛”,用词也越发尖锐犀利。
需要提及的是,巡视整改建议用语也悄然转变。比如,从2013年笼统强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到今年的“省委和纪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即“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的“两个责任”),巡视已不仅仅局限于查找和发现问题,而更多地从体制机制等层次上“对症下药”。巡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地推进,目标也在层层递进。
中央巡视组对多个地方和单位指出了存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到位”的问题,这句话,看似较“虚”,然而“分量”很重,是敲了重重的“木鱼”。今年被第二轮巡视的地方和单位,“一把手”均亲自“督战”整改工作。
当然,整改如果表面应付或阳奉阴违,将遭到严肃问责。对于整改,中央指定了专门机构—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紧盯着。它负责跟踪了解、督查督办整改工作,对整改事项不完整、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提出进一步整改要求。如果不按要求整改,特别是因落实不认真、成果运用不到位又发生重大问题的,严肃追究责任。此外,巡视还有可能会杀“回马枪”。
从这个意义上说,巡视对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影响是巨大和深刻、深远的。更进一步说,巡视,整改,再次巡视,不断整改的“新常态”,也就是不仅确保腐败蔓延势头被有效遏制,更使“两个责任”落地生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得到切实落实,营造出良好的政治生态,从而彻底改变一个地方和单位党风廉政建设面貌,最终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