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荒田搞活,搞机才有出路
◎星沙时报记者 蒋志斌
在长沙县青山铺镇梅数村,有这样一位年轻的“80后”:4年前放弃生意红火的小店,掏出所有积蓄回家流转耕地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
他叫陈立,今年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2015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成为今年长沙县唯一获此项奖项的农民。
转战农业,走全程机械化道路
昨日上午,记者见到陈立时,他正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在农田内来回穿梭。一会儿功夫,一丘晚稻就全部收割完毕。待将拖运稻谷的农用车装满后,陈立摇身一变又成了农用车司机,将稻谷运回粮食烘干机房进行烘干。从水稻收割到转运再到将稻谷烘干,全程就他和妻子两个人操作。
“多亏有这些机械,不然打理这些农田根本忙不过来。”在将稻谷送往烘干机内的间隙,陈立告诉记者,2011年前,他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凭借勤劳能干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小店的生意红红火火。正当周围的人对其啧啧称赞时,他却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眼前一切,拿出自己和父母的积蓄回家流转耕地重新创业。
“看到家乡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谋发展,剩下年迈的老人在家,家乡的劳动力严重缺乏,加上农业的成本逐年增加,农民种田的利润越来越少,看到原本的双季稻农田由‘双改单’甚至出现抛荒现象,我感到应该做点什么。”说起当时为何转战农业,世代都是农民出身的陈立说,“解决农田抛荒,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我们这代人有责任。”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只有使农业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用机械代替人工,才能节省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的难题。”陈立说,2011年他拿出自己和父母的所有积蓄流转了30多亩农田,并购置了农业机械设备。
经过几年的发展,陈立流转的农田扩大到300来亩,建起了工厂化育秧连栋大棚,购置了高速插秧机、全喂入收割机、植保机械及配套农机具等农用机械,实现了从浸种、催芽、育秧、翻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长沙县有名的农机大户。
精研技艺,实现农机农艺融合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响应号召,解决育秧薄弱环节,陈立全力推进工厂化育秧技术,开展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技术的示范和推进。
从2012年至2015年,陈立在青山铺镇梅数村建设了数百亩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插基地,建起3座育秧连栋大棚,配备秧盘3万余张,建立了一条全自动机插育秧流水作业线。“我们实施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采用五个‘统一’,即统一种子、统一催芽、统一机械播种、统一苗床管理、统一机械插秧,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共同研究水稻品种的选择、育秧、植保以及大田管理等农艺技术,形成了适合本地发展的机械化育插技术。”陈立说。
“工厂化育秧基地的建设和工厂化育秧技术的推广好处很多。”陈立通过这几年的种植情况分析说,首先可以节省秧田面积率达98%以上,而且省人工,其次采用工厂化育秧方式培育的机插秧根系扎得稳、分蘖高,为高产稳产打下基础;同时,还治理了因劳动力缺乏等因素而导致的抛荒现象。近年来他还推出了一条为农户提供代育、代耕、代插、代植保、代收、代烘干的全程机械化“六代”模式,维护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编辑:吴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