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衡阳市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向,做好产业融合发展文章。”衡阳市副市长陈竞介绍,近年来,该市大力培育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并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同时抓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促进了农业“跨界”融合发展。
截至去年底,衡阳市耕地流转率达53.68%,居全省第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迅速;2015年,该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3%,增速居全省第一;2015年,该市珠晖区酃湖乡怡心生态园荣评“全国十佳休闲农庄”,成就湖南又一个唯一……“强一接二连三”——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龙腾虎跃,让这个农业大市点睛之笔不断,翻开农业强市的新篇章。
3月下旬,春意盎然。笔者深入田间地头,采访了衡阳市农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休闲农庄及种植大户等,就该市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一番调查。
“强一”:提质增效 做精做大
3月23日,衡阳县台源镇九市村。村民冯雪峰去年尝到了甜头,今年打算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
“公司全程提供农资服务,技术有人指导,贷款有担保,收上来的谷子干湿照收。”冯雪峰介绍,2015年,他与湖南安邦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种植双季稻面积289.7亩,一年纯收入达10万多元。安邦公司提供“套餐”服务,包括耕、种、收、烘干和融资等全程服务。
安邦公司董事长刘安辉介绍,他们推动土地集中流转,承租给职业农民,并组织系列服务外包。公司主要在农资生产销售、组织外包服务、谷物加工增值等环节获利;承担外包服务的专业合作社主要在生产环节获利;承租农民则主要在粮食种销中获利。这样,原先分散的生产环节“串珠成链”,并形成规模优势。
刘安辉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套餐”服务的价格优势,相比农民自购服务价格,每亩可降低成本150元,亩均纯收益可达300元。不仅如此,这一模式还培养了一大批职业农民,公司近年来培育家庭农场主、种田大户、农机专业户等职业农民1.2万多名。
衡阳市农委主任汪维介绍,近年来,衡阳市围绕建设农业强市目标,突出“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加快推动农业发展由重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安全并重转变,努力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的势头。
截至2015年,该市共流转土地507.78万亩,耕地流转率达53.68%,居全省第一。土地流转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5年新增新型经营主体5387个,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耕地生产的主要农产品占50%以上,居全省前列,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除了从分散经营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去年,衡阳市农业在生产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方面亮点颇多,推进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粮食生产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粮食“整万千百”梯级高产示范和水稻“四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稳步实施,超级稻和优质稻占比均提高10个百分点,水稻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
蔬菜生产向提质增效转变,以茶山坳镇、角山乡、雨母山乡为主的3个万亩高标准城区蔬菜基地和县市8大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强力推进。
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转变,全市省部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分别发展到56个、36个,数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和第四。
农机服务向全程化、多元化方向转变,全市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540万元,补贴购买农机具1.58万台。目前,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18%。
农业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全市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2.1%和12%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17.6%。
“接二”:精深加工 品牌为王
长期以来,农业发展面临产业链单一,附加值不高的问题。而产业链的单一,就好比一条腿走路,难以走出价值链的低端。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让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衡阳市农委农业产业化科科长高友谊说,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使得农产品附加值大为提升。
采访中,位于衡南县的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一个生动注脚。
“用土方法榨出来的茶油一斤售价约50元,我们生产的1.6升家庭装食用茶油,采用冷榨冷提专利工艺,不仅纯度高而且保留了原香原味,折算每斤价格为183元。”3月25日,大三湘公司综合管理部总监田华告诉笔者。
一斤茶油从50元到183元,价格是原来的3倍多。这就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魔力”。
“不断提升生产技术,进行产品精深加工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大三湘公司负责人说,公司拥有29项专利技术,并建立起从油茶的育苗、种植、工艺研发、压榨生产及油茶关联产品的精深加工到终端销售渠道的产业链。
衡阳市把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一个重要抓手,着力推动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全市实施市领导和相关部门“一对一”帮扶农业重点项目制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如今,衡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各有千秋,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绿海粮油的35万吨稻谷和10万吨精米加工生产线已完工,第二期河粉面条、快餐红薯粉皮、米胚油、膨化系列休闲食品和肌醇科技等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
新发食品日处理80吨鲜黄花菜烘干自动生产线完全靠自主创新建成,企业成为国家黄花菜加工技术标准起草单位。
康洁食品已完成年产全干直2万吨米粉生产,其加工技术全省一流,在衡阳市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
数据显示,2015年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796亿元,增长23%,增速居全省第一。整个“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年均增长22%以上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衡阳市的名优农产品品牌日渐增多。目前,全市有90个农产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拥有8个国家级品牌,占全市国家级品牌总量近60%,有6个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农产品。
“连三”:拓展产业 “跨界”发展
春日迟迟,坐落于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境内的怡心生态园满园泛绿。到今年,这家休闲农庄已经走过17个年头,可谓“长寿”。
“休闲农业也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光靠餐饮、住宿走不长远。”怡心园负责人符鹏告诉笔者,餐饮、住宿很容易受到市场大环境影响。2008年,他大胆“砍掉”部分客房,成立了全市首家休闲农庄老年公寓,并建立了全市首家残疾人托养中心。2012年,他又“砍掉”部分餐厅,改成酿酒基地,自主研发“符嗲嗲”原生态土酒。如今,餐饮、住宿早已不是怡心园的主要收入,取而代之的是酿酒。此外,山上种植樟树、木犀,水里养鱼,岸上养鸡。在怡心园,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
产业融合,效益翻番。符鹏介绍,从单一的住宿、餐饮到现在的养老服务、残疾人托管、酿酒多元发展,怡心园的年营业额从原来的300多万元增加到1200多万元。去年,怡心园被评为“全国十佳休闲农庄”,为全省唯一一家。
“休闲农业是农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拓展农业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衡阳市农委休闲农业科科长李湘林说,该市在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培育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全市省级以上星级农庄有82家,国家级休闲农庄有10家。去年,全市1689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接待游客47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74亿元,同比增长16.6%。
今年初,衡阳市出台《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从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合理用地、拓宽融资渠道、落实税费优惠、实施奖励机制及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推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将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打造成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老乡”迈向全面小康的有效途径。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典范,既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又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位于衡阳市区南郊的栗塘村的“双水湾·乡村文化园”正在探索与农民结成互利互生的“命运共同体”。项目开发者衡阳市云野休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建设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修复河流生态,并将村民们的土地集中流转。流转的土地交给农户种,种什么由公司统一规划,营造特色田野景观,种植所得仍归农户。公司还免费改造农户住房,形成统一的江南古建筑风格,农户可以用自家房间搞民宿、开农家乐。
云野公司的盈利点在于开发一些景点和游玩项目,不建酒店,不搞餐饮。“在这一模式下,农民成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不可缺少的元素,他们也能获利。”云野公司董事长刘仕良说,公司与村民和谐共赢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互联网+”时代,衡阳市的农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也催生了新业态。
祁东县的衡阳有吉食品有限公司组建湖南黄花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上开设“特色中国·湖南馆”分馆,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去年,该公司通过网络销售黄花菜940余万吨,年度销售总额7869.72万元,其中网络销售5132.32万元。
据悉,衡阳市已支持30多家电商企业搭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仅“大三湘”油茶线上交易额便超过2亿元。全市电子商务销售额从2013年的不足5000万元激增到2015年底的10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