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五个立足”做好“稳粮增收”文章
2016年,衡阳市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目标,着力推动粮食生产转型发展,全市共完成早稻播种面积361.5万亩,同比减少2.23万亩,单产456公斤,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产164.8万吨。从目前中晚稻苗情以及再生稻和旱粮种植面积大幅增长的趋势来看,粮食面积和产量都有望实现“双增长”,加上品种结构的优化和绿色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全市的粮食生产呈现出提质增效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立足责任落实,狠抓组织领导。 全市上下各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部署了粮食生产工作。2月27日,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粮食生产汇报,3月2日,市粮食生产领导小组专题研究粮食生产工作,4月21日,副市长陈竞主持召开全市春耕生产暨推进农业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现场会,6月13日,市农委组织召开粮食生产会议,布置粮食生产相关工作。下发了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办法的通知,把粮食生产作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并层层签订了粮食生产责任状,市政府派出由市政府督查室、市农委、财政、商粮等部门组成的粮食生产专项督查组开展了专项督查,全市形成了粮食生产“层层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责任,层层落实措施”的良好局面。
二是立足转型升级,狠抓结构调整。 通过在双季稻区大力实施“早超晚优”战略,在传统一季稻大力发展再生稻“一种双收”种植模式,全市超级稻、优质稻、再生稻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80万亩、450万亩、40万亩,同比增长11%、10%、160%,同时大力开展企基合作,玉针香、农香18、湘晚17号、隆晶1号、桃花香占等高档优质稻订单面积大幅增加,达到了100万亩以上。
三是立足高产高效,狠抓粮食绿色栽培技术攻关。 以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和“百千万”高产示范创建梯级示范为抓手,全市粮食绿色栽培面积达300万亩以上;已完成水稻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66.3万亩,绿色防控面积105.9万亩,落实早稻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350万亩,农药、化肥使用总量分别减少4%和0.6%;推广了大型谷物烘干机150台,建成乡镇区域水稻干烘中心60个,推广无人植保飞机50多架,新建300亩以上规模商品化机育秧基地18个,全市早稻、中稻机插秧面积达到了149.1万亩,机插率达到29.5%。
四是立足发展方式转变,狠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引导土地逐渐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有效解决了农村“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多种不能、少种不行”的人地矛盾,全市共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面积362.1万亩,进度居全省前列。加大土地流转服务力度,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510.8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56%,其中耕地流转面积263.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44%。在此带动下,目前全市今年新增30亩以上的粮食专业大户612户,新增种粮农民合作社103个,新增以种粮为主的家庭农场123个,全市规模种粮户的粮食产量占到了全市粮食总产的51.8%。
五是立足减损稳粮,狠抓抓抗灾救灾。 面对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所带来的3轮强降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早部署,科学应对,处理水库堤防险情110多处,组织群众安全转移2.3万多人次,实行防汛责任全覆盖,全市1795座水库、7处中型水电站、3处大型水电站、26座尾矿库和149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落实了行政、技术、管护责任人,衡阳市未出现大的险情。特别是农业部门及时转发了农业部、省农委一系列指示精神,加强了与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系,通过通知、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途径发布气象和预警信息,并下发了《2016年抗洪水稻栽培技术》,6月12日-16日,市农委班子成员深入所联系的县市区督导防灾减灾工作,有效降低了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