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人社局关于推进创新创业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衡阳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创新创业工作要求,紧密结合本县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创新创业的新路子,强化政策措施,开展针对服务,全力推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创新创业。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大力宣传引导,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为打消群众对创新创业普遍存在的守旧、畏缩思想,该县开展创业专题宣传活动20余次,发放政策宣传资料10000份,悬挂横幅标语120余条,并在县电视台和《今日蒸阳》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办了创业专栏,深入挖掘和报道创新创业典型,营造促进全民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如该县大安乡的胡起辉回乡在演陂镇创办湖南美佳妮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在代工NAMUR品牌出口美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的同时,建立专业研发团队,创立森林风、威威虎、青橙之恋等自主品牌畅销本县和周边省市。公司年产值7000万元,创税2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300个。西渡镇英陂村的颜卫杰成立玖富劳服公司,将本村及周边300多名留守中老年劳动力集中起来,登记入册,组织到市县从事种树、挖渠等工作。他还牵头在本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09户,流转土地4000多亩,种植双季稻、油菜、蔬菜瓜果和苗木等农林作物,促进村民年人均增收1.2万元,开辟了一条促进农村留守人员就业创业的新路子。为表彰创业典型,该县举办了“衡阳县十大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对美佳妮等获评企业分别给予1万元奖励,并制作专题宣传片在县电视台播出。
(二)全程跟踪服务, 促进创新创业成功。结合创业需求,开展了全方位“一条龙”创业服务活动。挑选了一大批市场前景好、适合创业的小项目,定期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向有创业意向的人员推介。同时,从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采取案例剖析、专题讲座、创业成功人士现场介绍经验、创业计划书模拟创业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成立28个部门参与的县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一支包括工商行政、财税金融、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创业成功人土在内的创业指导专家团,多次组织现场咨询、上门指导等活动,面对面地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问题。近两年来,全县共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4期,提供创业信息100余条,举办创业培训班15期,培训300余人,提供跟踪服务560人次,有效提升了创业成功率。
(三)实施优惠政策,降低创新创业门槛。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按照“你创业、我帮扶、你贷款、我贴息”的工作思路,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办经济实体的资金支持力度,开辟融资“绿色通道”,并不断拓宽发放范围,提高贷款发放额度。凡是自主创业者,均可申请5-8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新办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可达到200万元,由政府按政策给予贴息。近两年来,该县共为382名对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200万元,贴息460万元。实施了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期限的社会保险补贴;对下岗失业人员,给予享受三年的社会保险缴费补贴和创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其就业创业。近两年来实施社会保险补贴共计310万元。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给10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培训补贴1.4万元。
(四)建立孵化基地,打造创新创业洼地。为解决中小企业初期用地难、建设难,发展难等一系列难题,该县重点加强了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为符合条件的进驻企业解决场地21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25家企业,创业投资达5000万元,直接带动6200人就地就近就业。通过挂牌、共建、整合等方式,将小商品一条街、家具一条街、服装一条街和建筑建材行业统一规划、拓宽、改造、硬化、精装门面,在县城和乡镇打造了15个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吸纳170人创业,带动就业4600人。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创新引擎力量不足。创新创业关键要靠人才驱动和引领。衡阳县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引人才的环境不优,相关配套也不完善,难以引进高精尖人才,同时本土人才外流。
(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衡阳县财政困难,对创业引导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省财政对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拨付不及时,并且有缺口,影响创业规模扩大。另外部分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因缺乏经济实力担保,贷款很困难。
(三)创业意愿不强。许多人受传统观念影响,畏难怕事,担心创业不成,生活更遭,不愿创业;还有部分人未接受过正规的创业培训,在创业项目选择、创业机会把握等方面无所适从,不敢轻易迈出创业步伐。
三、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增加小额担保贷款、场地租赁补贴和社保补贴等扶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年初财政预算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二)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创业新创业扶持政策覆盖范围,充实创新创业政策内容,细化扶持政策配套措施,满足城乡创业者需要。
(三)深化创业培训。发挥好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培训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增强其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建议省市组织资深的创业专家团队深入全省各县市区巡回开展创业培训和讲座,提高创业培训效果。
(四)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和典型。继续开展“创业之星”等评选活动,大力营造劳动光荣、鼓励创新、创业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