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也是在读“大书”

18.12.2015  08:51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12月18日讯

  长沙县湘郡未来实验学校近日启动研学旅行,该校100余名初一学生将“行走”近3000公里、远赴福建省厦门市开展为期一个星期的游学之旅。学校特意挑选了语文、科学、艺术等六个学科的六名教师担当此次研学旅行的导师,让学生收获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感悟。(12月17日《星沙时报》)

  “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作家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一书中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时,多次提到一本让他终生受益的“大书”。去新学塾路途中所看到的针铺、伞铺、剃头铺、豆粉作坊,去山地田野捉蟋蟀、采草药、摘蕨菜,去河中游水、捉鱼、划船,在读课本知识“小书”的同时,他从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的这本“大书”中,不停地汲取营养,增长见识,明白事理。

  遗憾的是,如今一些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却放下了大自然与社会生活这本“大书”。分不清楚葱与蒜,答不上应季蔬菜的学生比比皆是。生活常识不足、社会认知缺乏,成为他们普遍的“标签”。追根溯源,除了物质条件的改善,恐怕更多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依然没有彻底改变“重书本,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端。环顾周遭,学生、家长、老师早被分数、成绩弄得焦头烂额、焦虑不已,鲜有时间与自然和社会接触。

  在此语境下,研学旅行的教育实践可谓弥足珍贵。学生在游走中学习,消化升华书本知识,接触自然与社会,是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完美演绎,也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有益探索。自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后,安徽、江苏等不少地方都开始将研学旅行纳入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来开展。此次长沙县湘郡未来实验学校首开先河启动研学旅行、推进素质教育方式的创新,此举无疑值得点赞。

  关于研学旅行的实践,也并非没有质疑声。因为研学旅行需要学生额外支出一笔费用,尤其是省外与境外的研学旅行,所需费用还不是一个小数目,并非每个学生能承担得起,因此招来了类似“贵族学校学生专属”的质疑声。不过,倘若细细咀嚼就会明白,此类质疑并不能否定研学旅行的积极意义。相反,它从侧面更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实际上,每个学校、每个家长只要肯花心思、肯花时间,都可以在实践上做文章,为学生和孩子创造接触自然与社会的机会,如学校开设劳动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家长带孩子登山、近郊游玩,鼓励孩子生活自理等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沈从文推崇的“大书”,当下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应该重视起来。我们乐见的是,不仅是研学旅行,还能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方式被提出并实践,为学生打开一扇扇读自然与社会“大书”的窗口。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