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血洗”传说 朱元璋与浏阳的恩恩怨怨
浏阳石牛寨是明代浏阳48寨中惟一剩下的一寨。 浏阳石牛寨景区供图
星辰在线12月25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由长沙市委宣传部主办,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长沙晚报承办,湖南湘绣城协办的征集浏阳河民间故事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浏阳河流域一直流传着很多各类民间传说故事,其中,传得最为广泛的恐怕要算朱元璋“血洗浏阳”了。到底有无此事?近日,记者深入浏阳,对这则民间传说故事进行了一番探究。
沸沸扬扬、版本众多的“血洗”传说
浏阳民间有很多关于朱元璋的传说,有传其曾在金刚石霜寺当过和尚的,有说其在大围山斩断龙脉的,还有人说金刚太子湖是以其太子驾临而得名的……但传得最为神乎其神的,莫过于朱元璋“血洗浏阳”了。
朱元璋“血洗浏阳”可谓众说纷纭,沸沸扬扬,有好几个版本,随便在浏阳大街上问一个中学生,也能说个一二三来。一是传说朱元璋为了报复浏阳人支持陈有谅,下令“血洗浏阳三日”,执行者把写出了头的“日”看成了“月”,于是,浏阳遭受了三个月的“血洗”;二是传说朱元璋当年在浏阳行乞,先是被人放狗咬伤,后又因偷了人家的红薯,遭人暴打,发誓一旦得势,必来报复浏阳;三是传说刘伯温看了天象后说,浏阳三百年后将要出天子,朱元璋为保其万世江山不被他人掠夺,大开杀戒,意在诛灭所有浏阳人;四是传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的各派系纷纷前往南京予以祝贺,朱元璋疲于应付,下令各路人马要按顺序依次而朝,当他听说有队人马到了长沙时,便下令“歇息三天”,不料被误传为“血洗三天”。
关于第四个版本,还有一种说法。不过,这个说法不仅仅是朱元璋“血洗浏阳”了,而是“血洗湖南”。传说朱元璋登基后,万民欢庆,南京有条湖南街,装了一台故事灯,一匹马上,骑了一个大脚婆娘,后面跟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捧着个大南瓜,被彩灯锣鼓簇拥着在街上游行。有善于拍马邀功的好事之徒,向朱元璋密报说:湖南街的人是在特意讽刺您啊,真是胆大包天,罪该万死!这位老兄的分析是:骑马者,暗指姓马也;大脚也者,讽刺马氏皇后马大脚是也;穿烂衣服捧南瓜者,那是在讽刺您过去是个臭要饭的啊!朱元璋一听,甚是震怒,连呼:“湖南街杀!”领旨的武官顿时慌了手脚,误听为“湖南皆杀”。等到有人禀报时,明朝大军已经从浏阳杀到常宁了……
“血洗”传说“一直找不到可信的材料”
“快乐米卢”是浏阳等地的文化名人,他经常用这个网名在网上与人“论剑”。“这个传说传得太厉害了,也传得太广了,有时,要不相信还真难!”起始,“快乐米卢”还真相信朱元璋“血洗浏阳”了,因为“明初浏阳大移民就是当时大屠杀后十室九空的证据”。但经过多方反复求证后,“快乐米卢”逐一推翻了朱元璋“血洗浏阳”的传说。
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时,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几乎都是陈友谅的地盘,都支持陈友谅,朱、陈江西鄱阳湖大战之后,陈战死,朱追杀到武汉,消灭了陈友谅的儿子,大战基本结束。朱部对陈的根据地江西和老巢武汉都没有血洗,浏阳也不是特别重要的地方,不存在对其“血洗三日”。
“快乐米卢”从吴晗写的《朱元璋传记》中发现,朱元璋自出生直到起事,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淮西,绝无可能到浏阳乞讨。自然也没有机会受浏阳人民的欺负辱骂,这种报复之说没有依据。“呵呵,即便朱元璋行乞时在浏阳受辱,但冤有头债有主,他没理由要报复所有浏阳人!”
“快乐米卢”以为,“刘伯温天象”说更是荒诞不经。“从历史上看,朱元璋并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他自己出身平民,终其一生,对老百姓是有感情的。历史上他屠杀很多官员,却没有屠杀普通老百姓的记录。更何况刘伯温即刘基作为一个读书人,更不会有这种荒唐的想法。”
至于第四种“血洗”的传说,在“快乐米卢”看来,没必要去驳斥了。“古今中外,还没有因误传而导致大规模血洗的记载!”
“快乐米卢”认为,如果真的有“血洗”,明朝史志不记载,清朝的史志一定会大书特书,“但我遍翻清朝史志,都没有提及这次屠杀。至于浏阳民间,虽然传说不少,但浏阳民间历史上一直找不到可信的材料”。
朱元璋“抚辑招徕”定湖湘,兵不血刃
朱元璋“血洗浏阳”传说版本最盛的就是第一种,即“报复浏阳支持陈友谅说”。朱元璋是如何从陈友谅手里夺得长沙乃至湖南的?清朝毕沅撰《续资治通鉴》里有详细记载。
1360年,陈友谅杀了“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自立为帝,改国号汉。随后,陈友谅盘踞江西,封其兄陈友才为“二王”,驻守天临(长沙),统辖湖南。
这时,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日益强大起来,并与江南群雄展开了争夺天下之战。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陈友谅中箭身亡,其子陈理退走武昌。朱元璋率军紧追不止,将武昌包围。次年2月,朱元璋在集庆称吴王,其后又亲临武昌,陈理被逼出降,陈氏政权灭亡。随后,朱元璋设立湖广行中书省,以杨璟为参政,经略湖湘。此刻,湖南仍为陈氏旧部及元朝残余势力所盘踞,局势十分混乱。“二王”陈友才仍在观望,以图东山再起。
10月,朱元璋以左相国徐达统率大军入湘,会同杨璟征讨湖南。清朝毕沅撰《续资治通鉴》载,临出发时,朱元璋特地告谕徐达:“今武昌既平,湖南列郡相继款附,然其间多陈氏部曲,观望自疑;亦有山寨遗孽,凭恃险阻,聚众殃民。今命尔案行其地,抚辑招徕,俾各安生业,或有恃险为盗者,即以兵除之,毋贻民患。”年底,徐达大军抵达天临路,只围不打,陈友才深感大势已去,出城降附。随后,徐达广泛散布朱元璋“抚辑招徕”的政策,天临路所辖各州县守将纷纷“咸来归附”。湘乡易华“集少壮踞黄牛峰十余年”,经徐达遣人招抚,也率众而归。徐达兵不血刃,抚定长沙全境,湖湘且安。
“抚辑招徕”即为安抚辑和,朱元璋充分展现了他的高瞻远瞩和文武韬略。
“血洗”缺乏合理要素,传说就是传说
“快乐米卢”认为,民间坚信“血洗浏阳”的存在,与元末明初浏阳确实人口锐减有关。“元朝中期以后,浏阳由于人口增加,由县改州,也就是改为地级市。明朝洪武二年,因战乱人口大减,浏阳又改州为县……”
持“快乐米卢”同样观点的人在浏阳不在少数。其实,很多史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一看便明。元朝中期以后,浏阳由县改州,是因为元朝这一时期实行省、道、路、州(县)四级地方行政制,并非因为浏阳人口增多而升格,浏阳州和同一时期的醴陵州等一样,其规模和级别还是县,而不是什么“地级市”。元末,湖南人口达到571万左右,平均下来,浏阳也就10万人左右,这对于“地广”的浏阳来说,仍旧还是“人稀”。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将地方行政体制改为省、府(直隶州)、县(州)三级制,浏阳、醴陵等改州为县,根本不是因人口的变化,而是为了顺应管理体制的变化。
用“朱元璋血洗”百度,其结果达到118万多条。而且,朱元璋不仅“血洗浏阳”,还“血洗山东”“血洗怀庆府”……综合一下,网上“朱元璋血洗”的地方几乎遍布当时大明王朝各地。为何会有这些莫须有的说法?恐怕与明初大移民和朱元璋诛杀“胡惟庸案”3万多人不无关系。
明朝建立后,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和进一步巩固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为了使移民能顺利进行,朱元璋曾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到达目的地后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且免其赋税三年。明朝也不仅仅只是大批江西人迁移湖广,多种史料记载,明朝大移民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止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共有18次,涉及18个省,500多个县。“江西填湖广”,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拓荒耕种,加快两湖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不是为了什么掩盖“血洗浏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在随后的10年间,因“胡惟庸”案受株连而惨遭杀害的达3万余人。朱元璋残酷杀害大明功臣,给人留下了“嗜好杀戮”的口实。
由于朱元璋“血洗浏阳”传播甚广,以致长久以来以讹传讹,真假难分,大有“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之势。其实,只需仔细分析,无一版本可以站得住脚,甚至不值一辩。遍阅明清史料,不见一处有朱元璋“血洗浏阳”的记载,即使是野史,也不见片言只语。朱元璋“血洗浏阳”缺乏合理要素,本来就是子虚乌有,史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正常不过。
传说就是传说,历史就是历史,从来都不会有“传说”而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