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后,地税创新不等闲
营改增以后,地税何去何从?
早在2012年营改增试点时,这样的疑问就不断出现。有舆论担心,营改增以后,地税主体税种缺失,不仅地税收入受到影响,地税工作也将面临“空窗期”。
“地税工作没有空窗期。”北京市西城区地税局局长施宏的回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所在的西城区地税局,上上下下依旧与营改增前一样忙碌,似乎并没有“闲下来”。
的确,从全国范围看,营改增以来地税的脚步并没有停下。3月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号令一经发布,地税与国税一样,冲锋陷阵、服务大局,显担当、有职责——营改增工作取得第一阶段的胜利与第二阶段的良好开局,离不开全国地税系统的汗水与贡献。
更重要的在于,双脚走在营改增的大道上,地税的目光却已放在更远的地方:地税人已开始新的谋篇布局,积极调整、主动作为,为“后营改增”时代的地税工作开辟新天地。思考之后,地税人渐渐找到了路径,这其中走在前列的北京市地税局已经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之路:“地税要积极寻求发展新思路,努力转变税源管理方式,充实税费征管职能,加强国地税合作,解决全面营改增后面临的系列问题。”北京市地税局局长杨志强表示。
大局之中显担当
营改增大幕拉开,地税就没有缺席过。以营改增为重,是全国地税机关在这场历史性税制改革中体现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
在南方大省广东,此次营改增试点纳税人达94.7万户(不含深圳)。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改革,由于全体地税人的“三个只要”准则,得以顺利开展:只要涉及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相关事项,地税部门都要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处理;只要国税部门提出的要求,地税部门都尽全力满足;只要国税部门提出的人力资源需求,地税部门都马上调配支持。
这“三个只要”背后,是地税大军对营改增意义的深刻认知,对营改增工作的无限支持。事实上,做到“三个只要”的,又何止这一地一局,全国各地地税机关无不如此。
营改增的第一步,是地税迈出的。对于税务机关而言,营改增首先意味着征管权限的交接,第一步便是数据、资料的收集与交接。在全国各地,地税机关提前进行营改增户数测算、筛选和分类,“我们许多地税所都主动为国税所做好配角。”施宏表示。
第二步,是积极深入的国地税合作。在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营改增又对国地税合作提出更高的现实要求。我们看到,各地国税局、地税局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实现联合分析、联合部署、联合汇报和联合服务,并联合中检查落实代征、转户和咨询工作,形成“管辖有分工,服务无禁区”的格局。
告别营业税的地税局,与增值税依然有着直接的联系。营改增后,纳税人销售取得的不动产和其他个人出租的不动产,增值税由国税局暂委托地税局代征。目前,这项工作在全国各地地税机关有条不紊地进行,有效减少了纳税人的负担。
在日常工作之外,地税局在营改增大局中还体现出了主动精神。他们对营改增工作提出建议,主动协调,推进了营改增的进程。“全体税务干部特别是地税干部所表现出来的担当意识、奉献情怀、顽强作风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可亲可敬。”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5月底的一次会议中,这样说道。
新形势下创新路
“营改增是重中之重,但不是地税工作的全部。”关于营改增后地税工作思路的思考,施宏和他的团队早已开始。“地税不能等、靠、要,要积极主动地参与、适应这场改革,更要用宽阔的视野为今后谋出路。”
想在前,干在前,一份营改增后地税工作思路转型报告成为该局700余人的行动纲领,指导思想被概括为16个字:立足现有,精耕细作,深入思考,主动作为。这份报告对7个税种细化了新的工作思路,可以看出,精细化管理、加强分析是西城区地税局为将来的地税工作制定的路线图。不仅如此,“税务局是执法部门,但不能仅限于实际操作,要为更深更远的改革贡献地税力量。”施宏解释称。
第一税种谁来补位?
营改增对地税最大的影响莫过于第一税种营业税的缺失。
2015年,西城区地税局营业税收入为291.5亿元,占地税收入的41.3%,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个税)收入203.2亿元,占比28.8%。营改增以后,个税将成为占比最大的地税征收税种,在施宏看来,转型的目光首先就定在未来的“第一税种”上。
“用深度弥补宽度。”西城区地税局税政三科科长沈宗文介绍,个税征管的一大重要内容是加大自然人股权转让个税管理。2015年9月,由于商事制度改革,自然人股权转让涉税事项的前置审核取消,此后,西城区自然人股权转让申报户数及入库税款明显下降。
敏锐的西城地税个税团队觉察到这背后的涉税风险与征管漏洞。“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与工商部门合作。”沈宗文介绍,他们前后与工商部门开了5次协调会,业务操作流程修改了7次,旨在将事后监管变为事中监管。最终,确立了以“地税与工商联合办公的形式开展事中征收管理、以大厅与税源所联动的形式强化事后风险管理”的征管模式。
终于,今年4月1日开始,西城区政务大厅工商变更窗口设立了北京市第一个地税与工商个人股权转让联合办公窗口,实现信息共享、同步办理。截至5月29日,共办理1008人次,缴纳个人股权转让个税880万元,印花税23万元。“之前,我们一个月大约只受理几十户,税款月均40余万元。”沈宗文表示。
不仅如此,西城区地税局的个税团队还正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开展个税政策调研。他们目标在于,地税人不仅在征管一线忙碌,也要参与到国家政策顶层设计中去,为决策提供一线实践的参考。
没有发票抓手在哪?
没有了营业税,地税机关以票控税的征管模式遭遇新的挑战:地税开展工作该以什么为抓手?
房产税成为西城地税的选择。从收入规模上看,房产税占地税收入比重并不算大。2015年,西城区地税局房产税收入为27.4亿元,占比仅3.9%。但完善房产税征管的意义远不在于收入本身。
“我们需要从‘以票控税’往‘信息管税’方面过渡。这看起来是挑战,实际上却是弃旧扬新、提高税源管理质效的难得机遇。”杨志强表示。
此外,完善房产税的征管、完善产权人信息将为下一步房产税改革打好基础。
与个税一样,房产税的征管也正寻求其他政府部门的支持。“我们从去年年底开始动议,与房管局合作开发房产税税源管理系统。预计今年8月底可以上线。”西城区地税局税政二科科长许建明介绍。届时,可以实现对产权人信息的采集,进而实现对其出租情况等涉税信息采集,将已纳税款与应纳税款比对,“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来要实现动态互联,这样就能实现对房产信息的及时掌握。”许建明表示。
“通过这个房产信息平台,就能实现对土地等其他情况的监管,成为地税下一步工作的重要抓手。”接受采访时,许建明刚刚从调研活动中赶回,在他看来,这项由被动变主动的工作对房产税征管而言是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更多的致力于建设信息管税的做法正在北京地税展开。目前,北京市地税局已同18个委办局建立了信息共享工作机制,仅2015年就获取第三方数据2300余万条。
决策设计地税力量
西城地税人的眼光并没有局限于税种的精细化管理。“我们的干部要既能下厨房,也能上厅堂。既能做实际业务,也能参与到政策的顶层设计中去。”施宏打趣地说道。
目前,西城区地税局正在做的调研有七八个,并且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将一线征管实际与政策研究相结合,为下一步顶层设计提供思路。比如,一项关于印花税的调研工作正在开展,目的在于研究扩大印花税征税范围。“现行的印花税暂行条例是1988年发布的。”许建明表示,近30年间,经济发展多样化,涉税业务复杂化,对印花税暂行条例调整提出新要求。
此外,正在推进中的金税三期、纳税人权益保护都是西城地税局工作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与营改增同期。”施宏表示。并不清闲的地税人,似乎有着更多的新命题与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