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出炉 长沙软环境指数排名全国第二
长沙新经济的吸引力在哪里?一份报告可以说明——12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长沙成为“大黑马”:营商环境指数排名从全国第20名跃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软环境指数,长沙则从第31名上升至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该排名如何得出?长沙凭什么?长沙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35城比拼六大指标
“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邓红辉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营商环境报告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的数据,连续两年对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共35个大中城市营商环境进行排名,“我们对35个城市的软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市场环境、商务成本环境等六大指标进行测评,具体每个指标下再细分选项,最终得出营商环境指数。”
2018年全国营商环境指数前10名分别为深圳、上海、广州、北京、重庆、成都、南京、杭州、长沙、武汉。2018年的排名相比2017年发生了较大变化,深圳从2017年的第3名升至首位,上海从第4名升至第2名,而广州从第1名下滑至第3名,北京从2017年的第2名下滑至第4名。长沙从2017年的第20名,变成了2018年的第9名。“总体来看,一线城市仍然保持着营商环境的绝对优势,但是二线城市和一些三线城市追赶速度在加快,长沙是其中的佼佼者。” 邓红辉认为。
长沙排名全国前列凭什么
“长沙此次排名全国第九,这与其软环境指数位居全国第二、商务成本环境指数等靠前有关。”课题组负责人耿雁冰说,长沙软环境指数从2017年第31名跃升为第2名,仅次于深圳。“长沙软环境跑出‘加速度’与注册企业、投资增速、人口增长指数领先有关。”
《报告》认为,长沙在各个领域表现良好。长沙2017年末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为103个,和杭州接近,超过京沪(每千人市场主体数不到100个),长沙2017年每千人新增市场主体为23个,居全国第8名。
《报告》显示,2017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为27.29万,在已公布的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广州和杭州,长沙2017年常住人口增量是武汉和成都的两倍,是南昌的三倍。而长沙的常住人口增速为3.57%,位居全国第二,仅低于深圳,超过了广州、杭州、宁波、厦门等城市。长沙2017年投资增速13.1%,也在全国靠前。长沙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过万亿元,达10535.51亿元。
“长沙无论是在市场主体注册新增数量、市场主体注册存量,还是投资额、吸引人口流入方面,均在全国靠前,这与该市呈现全国‘房价洼地’、投资成本低有很大的关系。”耿雁冰认为,长沙2017年房价收入比为7左右,也就是夫妻两人平均收入7年可以买一套房,所需时间只有武汉、郑州、天津、青岛的一半,只有杭州的1/3,也少于西安。长沙房价相对低、就业机会多的优势明显。
创新举措为营商环境加分
“长沙营商环境‘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硬措施’。”在邓红辉看来,长沙作为新一线城市,营商环境排名上升的背后,离不开政府在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改善社会信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创造项目机会等方面主动作为,持续推出创新举措。近年来长沙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开展 “千人帮千企百日大行动”,出台楼市调控政策、打响“反炒房”攻坚战,出台“人才政策22条”,实施“最多跑一次”“放管服”等系列改革,都为营商环境加分不少。
不过,细看软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市场环境、商务成本环境6大指标的排名,不难发现长沙还有不少发展潜力和进步空间。
比如,在使用全社会货运量、公交车数量、道路面积、移动电话数量等作为分项指标的基础设施指数上,长沙离京沪这样的一线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对此,耿雁冰建议,未来,长沙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构建交通物流通道,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国际货运线路,在跨境电商物流、仓储、消费体验和旅游等方面重点突破。
此外,在提升社会服务环境上,长沙也可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改变科技研发环境、促进企业提高研发比例等方式来发力。
“留住年轻人,一个城市才会变得年轻有活力,留住年轻人就是留住城市的未来。” 耿雁冰认为,长沙2018年底常住人口只有790万左右,在人才吸引方面还有较大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