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铺地暖,她家的蔬菜穿起“小棉袄”
在北山镇常乐村,龚剑波正在自家的温控大棚里采摘辣椒。正是有了温控大棚,她种的辣椒产出时间长达10个月。李文婧 摄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7月10讯(记者 李文婧)15年前,北山镇常乐村的龚剑波嫁到城市,在村民眼中算是跳出了“农门”,守着门面做小生意过上了享福的日子。然而闲不住的她,却在3年前和丈夫一起回到老家,流转土地200余亩,创建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用科技指导种菜,并借此闯出了一条科技创新的致富路。
有一年多时间每天只睡2小时
沿长青公路行至常乐村不远处,是龚剑波的占地20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苋菜、空心菜甚是可人,青椒、四季豆挂满枝头,更是壮观。
早上去树木岭菜市场送菜,上午回到基地的夫妇俩也没闲着,地里有的是活干,这种生活和他们当初开店做小生意的悠闲日子完全没法比。
15年前,龚剑波嫁到长沙市雨花区,和丈夫王海洋在树木岭菜市场开了一个小门面,做起卖猪肉的生意。
“一天到晚就只用守着门面,太闲了,没意思。趁年轻还是要做点什么。”在菜市场呆了十多年的王海洋发现,本地蔬菜一直都不能满足本地市场的需要,于是有了种蔬菜的想法。
“双方的父母都不同意,担心我们太累了。”一开始夫妻俩就碰到了拦路虎,而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同村很多人在背后议论,乡里妹子怎么又要回来玩泥巴。”龚剑波回忆说,村民们并不相信他们能坚持下来,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他们。
“不管大家怎么说,我反正有想法了就要坚持干下去。”夫妻俩一起去做工作,终于拿到了土地。
刚开始资金不多,请不起工人,夫妻俩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种蔬菜上。“一年多时间每天只睡两个小时。”龚剑波说,白天收菜、晚上整理,睡2个小时就去菜市场送菜,一直送到早上8点再回家。
科技武装菜园,蔬菜销量大升
“好多次想放弃,但既然选择了这行,就要做成功。”夫妻俩最终咬牙坚持了下来,他俩起早贪黑换来了合作社的保本运转。
“菜倒是种得挺好,但是普遍丰产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赚钱。一旦遇上病虫害就措手不及,猛打农药也不行。”龚剑波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北山镇农办,在农办的帮助下,他们申请科技特派员来合作社进行指导,并通过温控大棚和地暖来种植蔬菜。
“今天要收一批辣椒了,收完就要剪枝,还可以再长一次,一直长到12月。”龚剑波边说边收着辣椒,她说,有温控大棚,辣椒可以从3月份一直产到12月份,而且生长的颜色、形状也好。“3月份辣椒上市的时候,卖过18元一斤。我们一下子就看到了希望。”
同时,有了科技特派员的指导,龚剑波提前对蔬菜要产生的病虫害进行了生物、物理防治,“死苗、长斑的现象一下子减少了。”
产量保证了,再加上夫妻俩种植了一些当季没有的蔬菜品种,销量也大大提高。龚剑波尝到了科技种植蔬菜带来的甜头后,更加注重科技的投入。她不仅去上了农技课,还去山东寿光、怀化等地进行了相关学习。
“再建几个温控大棚,再根据指导合理安排下蔬菜种植茬口,今后还是蛮有赚头的。”对合作社的未来,龚剑波充满了期待。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