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湖湘新年
文/任大猛 图/徐晖铭
而今越来越多的长沙人离开父母,离开大家庭,开枝散叶,走出长沙,走向世界。眼下要过年了,他们会在舌尖上的新年里,忽然想起家,想起他们祖祖辈辈舌尖上尝过的湖湘团年饭
从做腊八豆这一天,长沙城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马上又是传统的中国新年了。过去的长沙人,总是在家家户户做腊八豆那一天,会忽然感觉到新年近了。
根据晚清民初时期,长沙城内《湖南民报》的记载,过去的长沙人每到农历十二月八日时,就忽然感觉传统的新年已经近了。根据传统,进入农历十二月就进入了腊月,而八日又为腊日。腊月腊日,意义重大,预示着长沙已进入天气极寒冷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月腊日,也就是腊八节这一天,长沙开始弥漫起新年的气氛。
那时的长沙,一些寺院固然也过腊八节向贫民施舍腊八粥。不过,整体来说,晚清民初,长沙城内一直没有形成,在腊八节大吃腊八粥的风气。
但毕竟,长沙人在这一天感觉到新年近了。一般的长沙居民在腊八节这一天最常见的节日活动,居然是打扬尘灰。
据老辈人介绍,当年长沙人打扬尘灰,讲究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或十八日或二十八日,据说在扬尘灰里,灶王爷记载着居民在一年里的过错,在记性不好的灶王爷上天之前,居民务必将扬尘灰打扫干净。其时,一般人家也趁着腊八节晴好的天气,在长沙街头水井旁,洗漱衣被,迎接新年。这一段时间,长沙凡有井水处,都有洗漱家中物品、迎新的人们。
此时,舌尖上的新年,在这迎接隆冬腊月腊日的日子里,也开始登场。
长沙在腊八节这天虽然不重视喝腊八粥,却特别重视做腊八豆。家家户户灶头冒烟,锅甑冒白气。人们将黄豆蒸熟,晾凉,放在床底稻草堆中,使之发酵。发酵后的腊八豆,加姜丝、粉盐,贮于覆水坛子中。腊八节这一天制作的腊八豆,不但将开启长沙人一年的好味口。在正式过年前后,腊八豆还会端上餐桌,即使只是把腊八豆开个汤,新年里腊八豆汤汁,那也是鲜味四溢,让食者舌底生津。
灶王爷嘴被封住那天,小朋友的舌尖尝到人世间的甜
老一辈长沙人,不少都记得饴糖的滋味。那时,街头就有摇糖签,在石板上画糖画的小贩,他们挑着的柜子里其实藏着极其甜美而柔软的饴糖。
不过,在长沙过小年的前一天,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也就是长沙人送灶王爷上天的那天,不少人家的大人不知从哪里神奇变出了极其甜蜜的饴糖来。
相传小年(长沙人过小年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灶王爷将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他一年来蹲守的住户家中一年的不和、得失和差错。为了隐恶扬善。旧时的长沙居民在送灶王爷上天的那天,一般会依旧时规矩拿出一砣饴糖,封住画像中灶王爷的口,然后将这个灶王爷画像烧掉,就算它老人家上天启奏去了。
与此同时,一般人家还会顺便将“剩下来”的一些饴糖,塞住眼巴巴在一旁看送灶王爷上天的孩童的嘴里。
大人会告诉这些孩童,就要过年了,在过年那天,尤其在除夕和大年初一那几天,小嘴巴一定要变得甜甜蜜蜜,礼貌、乖巧而亲热地与大人们打招呼,尊敬家中老人们,同时记得要多说大吉大利的话语,给家中带来一年的好运。不好的话语,在这几天中,尤其千万不要信口胡说。
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过小年时塞给小孩一把饴糖,其实,也是让孩童们通过过年在年俗的实践中社会化的过程。让孩童们的嘴在新年中学会说话,学会在为人处世时与人打交道,应与人保持和谐友好的良好关系。而不再像以往那般童言无忌、口不择言、口无遮拦了。
当然,送灶后第二天的过小年,其实也是过大年的预演。过小年,本来就是小孩子们过的年,这一天,大可以欢天喜地,此时长沙的年节气氛,显然也已经变得非常浓厚了。过小年那天晚上,家庭中饭菜,比平时相对总要丰盛得多。毕竟,马上就要过年了,虽然只是小年。
杀年猪、熏腊肉、买瓜子、购板鸭,为了过年“辣”滋味
过小年的前后,长沙八角亭、红牌楼、青石桥、中山路的人流每年都会变得明显拥挤,甚至在过大年前几天人与人在街头交汇常常会摩肩接踵起来。
要过年了,这时不少的南食店门前,排起了长队。
一些头上扎着包布头巾的四乡农民也在此时扎堆赶往城中,置办年货,另有一些渔民或猎户,肩挑大鱼或兔子、山鸟等野物,他们在麻石街上走过,不停地吆喝着叫卖。
此时,到了城市居民置办年货的时节。
腊鱼腊肉,一般长沙居民或许就在自家空坪隙地自行熏制,长沙街头巷尾不时冒出烟熏的气味。
其实晚清民国时期的长沙,已有不少卤腊味店或南货店都对外销售腊鱼腊肉,尤其店家销售的长沙腊肉皮色金黄、瘦肉橙红,肥肉蜡白,特别惹人喜爱。不少腊味店挂出的是闻名全国的长沙北郊关刀肉,这种关刀肉很长很大一块,据说沿袭了从三国时期关羽落刀于捞刀河时的制作传统。
在长沙太平街和西长街,市民们偶尔也能遇到来自湘西的腊肉,湘西腊肉比关刀肉更加大,但它们和长沙本地熏制的腊肉明显不同。湘西腊肉是用冷烟熏出来的,样子更黑,但如果刮下湘西腊肉的黑垢,显然它的味道要比长沙腊肉更显美味、更具风味。
那时,长沙一些商家也在力推南风板鸭和酱板鸭。南正街,就有不少店招挂出“北京板鸭”的招牌,其实,制作这些板鸭的大都是长沙厂商。他们把已制作好的板鸭或酱板鸭,经过很好的包装,使之成为新年送礼的佳品。上世纪20年代的春节中,长沙产的“北京板鸭”曾在湖南流行一时,且外销到上海等地。
卖瓜子和花生的炒坊,在新年前,也排起了长队,长沙人过年零食,瓜子和花生绝不可少,花生被称为长生果,瓜子则代表多子多福。
当然原籍湘阴居住在长沙的居民不少,他们在这段时间忙着炒豆子和芝麻。豆子芝麻茶是湘阴人的至爱。何况炒熟的豆子和芝麻本身也带有极好的喻意。芝麻代指芝麻开花节节高。而“豆”音近于“兜”,吃了湘阴人的芝麻豆子茶,然后还要被他们劝说着带走一些零食。这在湘阴人眼中看来,这是“有吃有兜,绝好兆头”。
原浏阳籍长沙居民则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已备好了干茄子皮、干瓜菜等素食菜及炒米等。
宁乡人平时说话瓮声瓮气,挺蛮的,但是到过年了,当他们在长沙的餐桌上摆出他们制作的蜜饯刀豆花等零食,这些零食无一不显现着宁乡人的心灵手巧。
真的要过年了,或许北方人为过年忙着包饺子。长沙城内的长沙人则忙着在九如斋、朱稻香村、东方食品店等处,排起长队抢购八宝年糕。
虽然北方人过年的饺子据说是长沙太守张仲景发明,但长沙人过年最爱的绝对不是饺子,而是裹着白糖的煎炸年糕,或甜酒年糕冲蛋。当然糍粑不仅是湘西人的至爱,在长沙城内,糍粑也大受欢迎。
过小年前后,湘西各处山寨都听得到捣糍粑的声音,另外的一种声音,则是杀年猪的声音。年猪的内脏,人们一般采取腌制,或者趁着新鲜,及时炒制食用。湘西名城沅陵,在民国时期流行食用杀猪菜。后来杀猪菜,曾借着2005年寒假一度流行于长沙。
富裕家庭过大年,会端出十二碗大菜的“美满”
其实东西方习俗,如果细细比较,人们会发现,东西方“过年”生活方式竟奇妙地存在某种共通。
西方人过他们的圣诞节时,一般会砍来一棵小松树作他们庆祝新年时的圣诞树。
长沙、湘潭、浏阳等地居民过春节,在晚清民国时期,竟然也时兴砍一棵小冬青树,或折几枝冬青枝,供在神龛上,或插在米缸里。
过中国人的大年,长沙人还把这些为过年砍来的树枝或小树,美其名曰“摇钱树”。
清朝谭澍春在《湘潭竹枝词》咏新年中就写道:“鸡豚腊酒说团年,多贴桃符万户鲜。折取冬青堂上供,不知摇得几多钱?”
民国长沙《大公报》更记载,每到过年,尤其除夕当天和前一天,长沙周边农民会从山间砍来松枝或腊梅,扎成一束束,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在八角亭和司门口街头一带叫卖。
此时,所有人都会明确感觉到压力:马上就要过大年了。何况此时人们的耳畔不时听到空气中传来一阵又一阵迎接大年的急促鞭炮声。
长沙人正式过大年,有个特点,讲究过年团聚要越晚越好,团年饭也一直被称作年夜饭。年夜饭,吃得越夜越好。
长沙人的年夜饭,只要家庭稍有条件,一定备齐十二大碗,也就是说,要比十全十美,还要多出两大碗。
主菜中,一大钵油滋滋的红烧虎皮肘子是少不了的。
如果没有肘子,来个虎皮扣肉也是不错的。
过年讲究“年年有余”,年夜饭的宴席上,鱼肯定是少不了的。长沙人过年吃鱼,最讲究有头有尾,一定要是整鱼。鱼的品种,一般要不就是代表会跳出龙门的金丝鲤鱼,要不就是准备一条鳜鱼。
年夜饭上,杂烩火锅也是少不了的。杂烩火锅有个名字叫做全家福。这名字好听,何况架着杂烩的一炉火锅,令满室温情氤氲,铜火锅内的火光映照,也让团圆饭变得红火沸腾。
至于,小炒牛肉、代表节节高升的小炒笋丝、青青吉吉的炒青菜等等,都不可能少得了。至于最后的甜点八宝糯米果饭或橘露汤圆,那也是万万不能少的。
一年又一年的大年,人们吃着几乎相同的菜式,平时人们大可以讲究创新,但到了过年这一天,不少长沙人却不愿意轻易作出改变,他们更愿意在这一年结束之后即将开始之时,一家人全都能团团圆圆守护着一炉火,并希望传统就这样薪火相传,他们在夜饭时,还努力守护着代代相传的年夜饭中的十二个菜式。他们想让记忆在一年一年的温情记忆叠加中变得更加浓厚,变成一种凝聚力,一股向心力,变成一个巨大的年节文化的大磁场。
当长沙人离开他所生活的大家庭,开枝散叶,走出长沙,走向全世界。要过年了之际,在舌尖上展开的新年滋味里,不由自主,他们忽然会想起家,想起他们祖祖辈辈在舌尖上流传的湖湘团年饭,他们会回来,风雪兼程,奔回心灵的回归之旅,舌尖上的回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