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的“株洲现象”

03.04.2015  16:08
 

3月12日,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自主研制的船舶电力推进变频驱动系统,被应用到“海上叉车大力神”的5万吨半潜船上,成功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

3月19日,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技术输出南非,研制的20E型电力机车实现南非当地化生产。

此前的1月9日,由“南车株机”牵头,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参与的“基于自主技术平台的系列化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研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株洲是老工业基地,如今在引领科技发展潮流,铸就湖南自主创新的高地。

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以产业链、创新链部署科技任务和配置科技资源,大大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值去年逾1400亿元

提到株洲的产业,不得不提轨道交通——世界级的研制基地,中国创造的代表,李克强总理为其代言。

自主创新的株洲,代表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南车株洲所”自主设计建造的我国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建成投产;“南车株机”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列超级电容储能式100%低地板有轨电车在广州成功试运行;国内首列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运行,打造了“株洲创造”的城市名片。

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共申请专利4600件,较上年增长20.31%;授权3306件,增长18.92%。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544件,增长27.50%;授权发明专利415件,增长25.38%。申请量、授权量增长率两项指标均居长株潭第一位。

株洲的自主创新主体越来越强大。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8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家、国家创新型企业4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湖南省创新方法试点企业11家。

株洲,仿佛一个人才洼地、技术磁场,汇聚起全省的研发机构。这里集聚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54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22家。

2014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424.8亿元,较上年增长17.2%;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66.88亿元,增长17.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6.3%,排名仅次于省会长沙。

发挥创新示范效应,瞄准“万亿级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株洲的自主创新打开新篇章。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株洲将以此为契机,建立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体制,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社会文化、人文环境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事实证明,一旦占据了自主创新的高地,就将迎来发展的“核裂变”效应。2009至2011年,国家早期批复的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目前这3家示范区的年工贸收入达到万亿级别。

我市现已初步制定《株洲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实施方案》,《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初步方案》。未来一段时间,株洲将在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电子信息、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领域,布局一批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我市制造业向智能化制造的升级。到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要达到3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要突破1000亿元。

株洲的愿景是,到2025年,示范区实现企业收入1万亿元,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和新业态,探索出较完善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摘自株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