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育民:用观念创新掀起一场雕塑艺术革命
(9月20日,先导控股 城市梦想·2016中国(长沙)雕塑文化艺术节开凿仪式在洋湖湿地景区举行。)
(全国城雕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景育民携创新作品《行囊》亮相。)
星辰在线9月20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毛伟冬) 随着2016中国(长沙)雕塑文化艺术节在洋湖湿地景区开凿,期待已久,由全国城雕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景育民创作的创新艺术雕塑作品《行囊》也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作为“行走”的第10站,接下来的30天时间里,长沙市民可以在包裹内进行发挥创作,与雕塑大师一起表达对长沙城市文化的诉求,共同完成一件具有公共意识的实验性艺术作品。
(创新艺术雕塑作品《行囊》的神秘面纱被揭开。)
(这是景育民精心打造的一件实验性艺术作品。)
(这么大只的行囊,好奇里面能装多少行李呢?)
(接下来的30天时间里,长沙市民可以在包裹内进行发挥创作。)
《行囊》: 在城市文化的进程中携绿色同行
坐落洋湖湿地公园青草绿水间的《行囊》是一道另类的审美风景,让大家耳目一新,拍手称奇。全身不锈钢材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艺术家景育民取意于日常生活物品,将一个行走携带的行囊放大,打造了一件实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
《行囊》长6米多,腹内可容纳两三车土壤,在接下来的30天里,通过市民、艺术家和游客不断地参与种植,让市花杜鹃满载其中,最终完成作品的全部。“长沙市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是有理想有活力很当代的一个城市,所以我想我做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是非常当代的作品。”景育民说,《行囊》不是传统雕塑的概念,传统雕塑是一个雕塑家把作品做完,作品就完成了,而这件作品只做了一部分,然后期待市民参与,用长沙的土壤把长沙的杜鹃花种植进去,体现长沙人对城市文化的诉求。
“因为包裹是我们每个人要带着行走的,它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和指向性,象征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行走,更重要的指向意义是人类在城市文化的进程当中,与绿色同行,与美好理想同行。”
(各大媒体对这位独特的艺术家充满兴趣。)
(景育民:艺术没有创新思维它的生命力就中断了。照片均由全媒体记者毛伟冬摄。)
景育民:人生道路上的艺术“行囊者”
“推进我们一个新思想的建立,新观念的建立,因为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它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自言自语,难度在于把它推向社会,让大家认识到艺术作品还可以这样去做,还可以多样化的方式去做,不是千篇一律陈旧性的复制。”
黑框眼镜、及肩长发,说话温和而有深度,无论哪一个方面景育民都符合艺术家的形象要求。这也许与他30多年的艺术生涯的沉淀有着莫大的关系,60岁的他谈到艺术发展依然活力十足,激情四射。
一生行走都携带艺术“行囊”,与艺术结缘也许是上天早已种下的基因,从小爱好雕塑的他经常在农村找泥土做雕塑玩。作为恢复高考的头两届大学生,他成功考取了天津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后的20年他被分到高校任教服装设计和师范艺术。虽然工作忙,但私底下他从未停止过雕塑的创造,反而将工作上学到的东西进行了有机融合。为了雕塑创作他租借别人的工房,经常待到晚上一两点,乐此不疲。执着刻苦的钻研,让他先后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荣获过天津市艺术作品展金奖和国内很多其它奖项,2001年以雕塑系主任的身份进入到天津美术学院专业教师队伍。
艺术探索的道路并未就此停止,16年来在雕塑教育领域他一直在前行。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全国城雕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等等一系列的光环都是他在雕塑艺术领域奋斗的见证。
“我觉的很多传统和旧的概念是不断复制,最重要的是观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在某种学术意义上来讲它是一场革命。”
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景育民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既看到了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雕塑艺术的繁荣,同时也对目前同质化严重,有创意、耐人寻味的作品匮乏现状的担忧。
“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当代精神,同时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我们时代的坐标,它一定要求创新性,而且创新不是年龄的概念,是意识,很多年轻人创作的作品很陈旧,就是缺乏创新的思维,艺术没有创新思维它的生命力就中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