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打造“全新农业产业生态圈”

25.03.2015  11:38

联想控股战略投资云农场,一家网上农资垂直交易平台,与云农场的合作是联想控股打造“全新农业产业生态圈”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如今农业产业链上的所有变革,都是为了解决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两个问题。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如今看一个产业未来有多大潜力,就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从这个略有些“互联网拜物教”的角度判断,在互联网下一个“颠覆名单”上,农业一定是个岌岌可危的名字。当然,换个说法,倘若最近说烂了的“互联网+啥”最有想象空间的话,农业二字一定高票当选。

  嗯,也许联想控股也是这么想的。这家从五年前就开始布局现代农业的巨头企业,旗下已拥有佳沃集团和丰联集团(现代农业和食品板块)以及翼龙贷(金融服务板块)。而几天前,一笔在不少人眼中稍感意外的战略投资浮出水面:联想控股战略投资云农场,一家网上农资垂直交易平台。

  公开资料显示,云农场经营品类为: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及其他增值服务,已有数百家农资企业入驻,拥有200多家县级服务中心,16000多个村级站点,市场覆盖了山东、江苏、河南等十几个省份……

  正如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现代农业和食品投资部总经理陈绍鹏所言:与云农场的合作是联想控股打造“全新农业产业生态圈”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那么问题来了,直觉上有些乏善可陈的农资电商,到底怎么个重要法?

  互联网对农业产业链的渗透

  首先,必须先对互联网与农业产业链的关系做个简单梳理。

  无需赘言,你可以从任何角度抛出“中国农业问题太复杂”的结论,而从商业角度,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度分散,从田间到餐桌望眼欲穿的产业链节点,无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枷锁之一。

  陈绍鹏就曾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将农业与IT业做过对比:“IT行业的产业链都比较成熟,相对模组化、模块化,行业水平分工很好,从芯片设计到芯片制造,从印刷电路板到电路板,从硬盘再到组装成品等,水平分工非常到位。我觉得有一天我们中国的农业也会适度的水平分工,但是现在不是特别现实,因为你找不到合格的服务商。”

  于是联想控股“任性”地选择自己干。其背后逻辑也很好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谈真正的“从0到1”创新还比较奢侈的地方,最丰厚的商业,其实往往来自于分散产业的整合,而非那些貌似华丽实则空洞的“创新”。

  当然了,倘若“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真的是农业,那么这阵风或许还是得稍微大些,而人们也应有足够的理由对这阵风满怀期待。事实上,互联网已开始对整个农业产业链进行改造,只是有的洞若观火,有的还不甚清晰。

  具体拆分来看,诚如银河证券分析师吴立先生所总结的那样,从产业链下游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变革(包括为不少白领钟爱的CSA项目)——其中以正走向红海的生鲜电商最为光鲜;到产业链中游的农业生产中,以大北农为代表的对大数据的应用;再到土地流转的电商化——譬如去年淘宝聚划算平台推出的“聚土地”;再到相对上游的中介服务——譬如创新农村信用体系的云华农汇网,整个农业产业链都多少渗入了互联网的身影。

  农资电商新模式

  再明显不过,联想控股此次战略布局抓住了整个产业链的最上游——农资销售。

  为什么是农资销售?首先自然是巨大商机咯,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农资市场规模为2.24万亿元,在农业布局中野心勃勃的“大联想”涉足这一领域并不意外。其次,农资产品的需求分散而巨大,而具体细分行业——诸如化肥,农药和种子多数供过于求,且流通体系存在诸多痛点,给了互联网天然的改造机会。再有,与农产品相比,农资可谓真正刚需,且标准化程度更高,季节与地域因素也导致需求周期非常明显。最后还有一点,农资产品对配送的要求比较低。

  当然,如你所知,互联网企业“下乡”总比其他行业复杂一些,往往需要线上与线下高度有效地配合,还要对中国“三农”问题有一定洞察力,换句话说,“接地气”非常重要。作为兜售农资的电商平台,面对中国广袤土地上的270万个自然村落的1.76亿户农户,云农场采取的策略是,以村站为开拓市场的据点(阿里,京东和苏宁也做过“村站”的概念),以解决农民无上网习惯以及对电商信任度低的难点。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类团购”模式:一个村的村民想买什么农资,可以去附近的云农场村站,村站上有人提供咨询,然后帮农民下单(当然了,若有农民是资深网咖也可以自己下单),村站可将需求和其他村站整合,直接向厂家采购,以拿到最低价。

  不过,如前所述,中国农资和农产品的传统流通模式环节繁复,交易成本颇高,大体上,厂家加价10%给到区域经销商,后者加价15%给到分销商,分销商加价20%给到农场主。如今互联网带来的“去中介化”则试图改变这条冗长的流通链——就像它在其他产业中已经做到的那样。

  你可以想象,这势必撼动了原本就竞争激烈的传统农资销售的奶酪。去年有报道称:“面对云农场的进入,一些个体农资经销商成立起农资营销协会等组织,共同抵挡云农场带来的冲击波,但往往几个回合下来,并不见成效,倒是有人悄悄地加入了云农场……对他们而言,云农场(电商的预付模式)最起码解决了以往最让他们头痛的赊销问题。”

  所谓赊销,就是在传统农资流通过程中的一个各种因素导致的恶性循环:农民赊欠经销商的,经销商再赊欠农资生产企业的,赊欠数目越来越多,最后无法全部到账。那为啥还允许赊销?一位经销商说得好:“你不赊他赊。”

  变革之路

  当然,作为垂直电商,云农场最为珍视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还是通过网上交易的大数据产生的增值服务——譬如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整理,形成有价值的咨询,继而衍生出相关的金融产品,甚至可以据此建立一个“农产品安全指数模型”,帮助农场主把不同安全指数的农产品出售给所需厂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中国农产品安全——你也知道,如今市面上不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非常可疑。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如今农业产业链上的所有变革,都是为了解决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两个问题。就像吴立所说:“如果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抢银行钱的话,互联网农业肯定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帮助农民,帮助农户去挣钱,是帮助城市里的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

  最后一个问题,倘若你承认中国的发展不能以农村的凋敝作为代价,那么我们该对“互联网+农业”满怀期待么?

  社会学者梁鸿曾在《中国在梁庄》中感叹道:“在农民眼里,社会仍然是别人的,他们不属于其中。所有好与不好,他们都只是被动地接受。”

  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至少给了农民更多的选择权。正像凯文·凯利所言——文明就是一个不断增加选择的过程,我们不断用技术创造东西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把它们卖出去,而是为了创造此前从未有过的新可能性。“长期来看,技术给了我们更多差异、多样性、选项、选择、机会,还有自由。这便是进步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