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十二五”农机化工作成绩裴然
“十二五”期间,耒阳市农机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经营集约化、产销一体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支农惠农政策为抓手, 围绕“兴机富民、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谋创新、抓转型、重治理、强服务,全面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努力推动农机化提速提质发展,全市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农机化工作成绩裴然。
农机保有量持续增长 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方针政策引领下,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高涨,农机数量每年成倍增加,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提速提质发展。到2015年底,耒阳市农机总动力达85.27万千瓦、9.23万台。比“十一五”末增加22.32万千瓦,4.36万台。其中拖拉机拥有量3869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拥有量为1310台,插秧机拥有量为933台,耕整机拥有量17338台,稻谷烘干机由“十一五”末的空白发展到25台。
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农村中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农机装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农机化综合水平不断提升,农机化作业服务收入不断增加。2015年全市完成机早、中、晚稻机插秧面积达34.6万亩,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6%以上,比“十一五”未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耕、机插、机收率分别达97%、26.9%、87.96%。2014年在大市乡长洲村9组首次开展油菜机械化收割,油菜机械化生产实现了“零”的突破,油菜生产种植、收割等机械发展到30余台套。2015年农业机械还完成稻谷、油茶、饲料等农副产品加工量98.9万吨,完成城乡商品物质运输11533万吨公里。农机化经营收入19283万元,获利润9830万元。农业机械承担了85%的农业生产劳动量和90%的农业运输量,农业机械已成为全市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农机合作组织迅速发展 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政策促动,资金拉动,技术推动,服务带动等措施的实施,加快了农机合作组织和大户的发展。特别是2014年以来,为贯彻执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湘政发〔2014〕5号)文件精神,按照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代农机合作社的要求,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装备水稻生产中机耕、机插、机收、机械植保、机械转运、机械烘干、机械化加工等环节的农业机械及设施,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等新型服务组织发展步伐更快。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机合作社由“十一五”末的空白发展到49家,其中11家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十余家是由 “煤老板”、“房老板”转型发展变身为“机老板”、“田老板”,这些农机大户流转土地10万余亩,实现了粮食生产耕、种、播、收获、脱粒、烘干等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为耒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注入了活力。
农业生产方式“机械替人” 在农机化发展上,耒阳市以水稻机收为切入点,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积极引进、大力推广经济适用、优质安全、高效舒适的农业机械和设施装备,加速低效、高耗能等落后装备的报废更新。“十二五”期间,全市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农田作业拖拉机、高速乘坐式插秧机、高效植保机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畜牧与水产养殖机械、设施农业装备等农业机械与装备得到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近年来,耒阳农村农田耕作“铁牛”上岗,耕牛下岗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常态 。“双抢”收割季节,金灿灿的田野上,各类型的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所到之处,金黄色的稻谷哗哗地从仓中流入米袋,割稻、脱粒、稻谷入袋一气呵成。2015年未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0.6%,“扬鞭催牛、手扶犁耙、弓背弯腰手插秧、挥汗握镰忙割禾”这种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历史,一批脚穿皮鞋的现代农民正在形成。
农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国家逐年加大了农机补贴资金的投入,农机补贴范围扩宽,标准提高,降低了农机购买成本,农户购入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自己出70%的资金、有些机具除国家补贴外,地方财政还进行累加补贴,调动了广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大型、耕地保护、免耕等先进农机具的积极性,扩大农作物机械化耕作面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外出务工农民能安心务工,农忙时节再不用回家抢收抢种,既能在外多赚钱,又节省往返路费。据初步统计,五年间,农业机械的代耕、代作耒阳市每年为外出务工农民省往返路费达1000万元。
农机培训形式多样 为适应农机发展新形势,农机部门采取“请进来”,把农民、农机手请到农机校参加培训;“走出去”,把农机培训教室搬到基层,搬到农民的家门口、搬到田间地头,对农民、农机从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现场教学,及时解答凝难问题,让他们正确掌握农机使用、操作、维修技术,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益和作用。同时,创新办学方式,巩固驾驶员、操作人员、农机管理人员、农机维修、电气焊、机械加工修理等培训主阵地,还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与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联合,开展大型、新型、复合型农业机械的培训。与劳动部门的协调,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十二五”期间,共培训农机操作手,修理工,驾驶员等新型职业农民9500余人。
农机购置补贴成绩喜人 “十二五”期间,耒阳市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财政大力扶持、严格规范操作、 加大监管力度、培育示范典型、部门密切配合和正确引导民间资本,发展农机合作组织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扎实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确保了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五年来,全市共争取到国家强农惠农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扶持资金5350.9万元,是“十一五”期间的4倍,年均达到1000万元以上,带动农民投入1.61亿元,补贴各种农机具15581台,数万农民受益。2011年—2015年耒阳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连续5年获省、市先进单位。
农机安全生产“零”事故 “十二五”以来,耒阳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的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农机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抓好“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窗口建设。政府加大对农机安全监理的投入,2013年耒阳市在全省首家推行农机安全免费监理。加大对事故隐患的管理力度,经常性开展路检田查,对事故多发地段、多发区域的重点车辆进行重点集中整治,强制提高农机手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实行联合执法,形成政府主导、交警、农机两部门协调配合,同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五年来,农机重特大事故连续5年为零,确保了农业机械安全高效运转和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