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长沙记忆:长沙城曾经王气缭绕
编者按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过程。如果说,古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的物证,那么,古老的街巷则为这座城市保留着历史的记忆。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长沙越来越多的老街巷已被拆除,几乎不留下一丝痕迹……
城市本身不可能会自觉地去记忆,它需要通过人们的耐心寻找、体验、见证,才能发掘城市的史脉,感受城市的年轮与呼吸,揭示城市从无到有、不断壮 大的历程。从本期起,《星期天》将陆续推出“寻找老长沙记忆”系列报道,通过寻访,讲述那些淹没在钢筋混凝土背后的“老长沙故事”。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公元前202年,吴芮受封长沙王。从这时起,除了宋、元、清几代无长沙王外,其他朝代几乎都有长沙王。历史上,有名有姓的长沙王就有41个。现今,穿行在长沙城内,依然能够感受得到昔日之“王气”。
吴芮受封,长沙开始以“楚汉名城”显扬于世
1972年,随着马王堆汉墓文物的出土,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鲜活”起来。直到这时,很多市民才感知长沙原来是一个“王气”缭绕的地方。
秦末楚汉战争后,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他一高兴,在全国封了7个异姓王。前202年,刘邦颁布诏书云:“故衡山王吴芮,从百粤之兵,佐诸侯, 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芮为长沙王。”就这样,吴芮成为长沙王,以秦长沙郡立长沙国,将湘县改名为临湘县作为国都。 至此,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王国,长沙第一次成为王国都城,昔日“秦代郡治”发展为汉藩王都,长沙开始以“楚汉名城”显扬于世。
刘邦诏书曰:“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其实,豫章郡巳封给了吴芮的女婿、淮南王英布,象、桂林、南海三郡还被南越 王赵佗所割据,并未归顺大汉。吴氏长沙国的实际疆域几近秦代长沙郡的范围,北濒汉水,南“亘九疑”。《汉书·贾谊传》载,汉文帝时,长沙国在籍民户为二万 五千户,按每户五口人计算,也不过十二三万人。
有王当然要有王府,于是,吴芮及其继任者在长沙开始了规模浩大的筑城运动,数载过后,汉藩王都临湘城在原秦代郡治的基础上建设好了,城垣高耸, 宫室巍峨,煞是威武,史称“临湘故城”。经考证,临湘故城即在今长沙市区的湘江以东、建湘路以西、五一大道以南、樊西巷以北的范围内,方圆数里。城内有王 室宫殿、丞相府邸、百官衙门。吴芮的宫殿,即后来所称的“吴王殿”,也是后来刘氏长沙国诸王的居所,就在今市区八角亭以东、蔡锷路以西一带。为了拱卫王 都,沿湘江两岸由南而北建有南津城、桔洲戍、北津城等军事戍所。
吴芮在40岁时坐上长沙王之宝座,成为一方诸侯,也算功成名就。只是,仅仅五个多月,屁股还没在王位上焐热,他便驾鹤西去。好在刘邦早有政策在 先,诸侯王位可以世代相袭。吴氏长沙国一共传了5代,历46年,依次为文王芮、成王臣、哀王回、共王若、靖王著。不知什么原因,靖王竟然无后,吴氏长沙国 因没有嫡子继承而被自然裁撤。
其实,吴氏长沙国留给长沙的还不止辛追夫人,前117年,23岁的贾谊被贬为吴氏长沙国第五代长沙王吴著的太傅,颇为郁闷地来到了湘江之畔的临 湘城。贾谊的到来,成就了长沙“屈贾之乡”的美誉,也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贾长沙”。而今,位于太平街的贾谊故居仍旧是许多文人墨客凭吊的场所。
定王刘发思母筑台远眺长安,长沙成为“孝都”
吴氏长沙国废除两年后,汉景帝重置长沙国,封庶子刘发为长沙王,仍以临湘为都,史称“刘氏长沙国”。这个时候,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 从吴氏长沙国的南部分离出了桂阳郡和零陵郡,刘氏长沙国的领地大为缩小。《汉书·诸侯王表》云:“虽有旧名,皆无南北边矣。”刘氏长沙国的封地还不及吴氏 长沙国的一半。
《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已乃觉非程姬也。及生 子,因名曰发。”发,有事后发觉误幸唐儿之意。景帝有意思呵,一醉酒就猴急猴急的,人都分不清了。景帝登基分封皇子,刘发因其母出身低微,被封到了偏远而 潮湿的长沙。刘发到了长沙,几乎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临湘城内筑了一个高台。因刘发谥号定王,这个高台被称为定王台。
公元前145年,景帝鉴于诸侯王权位太重,害怕成尾大不掉之势,便下诏改变诸侯国旧制:“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为相。”藩王 “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地位一落千丈。如此一来,刘发益加难以思念深居长安的母亲,幸好他筑有一台,可以每日登台遥望长安。
公元25年,刘发直系后裔刘秀称帝,建立东汉王朝。刘秀在位33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被后世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 时代。无疑,这给刘秀的举措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注脚:当年,登台望母的先祖刘发不就是孝的典型吗?清光绪二年,长沙官绅倡议重修定王台,江西人夏献云作《重 修定王台碑记》云:“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刘发之孝一直成为美谈,长沙俨然成了“孝都”。
公元8年,外戚王莽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建立“新”朝,刘姓诸侯王国被一律废除。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 随着西汉王朝的灭亡而结束。刘秀称帝时,为了凝聚刘家势力大封其王,刘发直系后裔刘玄、刘兴相继被封长沙王。不过,这两个长沙王都有名无实,待刘秀屁股坐 稳了,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刘兴改封为临湘侯,长沙国改为长沙郡,至此,汉朝再无长沙国。
今天的定王台,成了长沙书市的代名词。清末,定王台改设湖南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980年建成的老长沙市图书馆所在地系古定王台旧址,现在,还能从台基上寻觅到清时定王台的一丝痕迹。不过,老长沙市图书馆后有一条老巷,仍名“定王台”。
明朝长沙吉王时期,“城内地方半属王府”
历史上到底有多少长沙王? 自西汉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后,长沙王几乎一直出现在各朝各代,只是有的来长沙真当王;有的仅食长沙租税,受封而不就国;有的就只是一个名义,压根就跟长沙没 什么实质关系。据统计,从东吴长沙王孙坚至明朝末年长沙第七代吉王朱慈煃,有名有姓的长沙王就有31个,如果加上汉朝吴氏长沙王和刘氏长沙王,历史上则有 46个长沙王,当然,这还不包括马楚时期在长沙称王的马楚王朝。
到了明朝,长沙城内“王气”陡增,达到了最盛。1385年,潭王朱梓就藩。此前,藩王府已在长沙城正中位置建好,占地宽广,城垣高阔,外有城 门,内有王殿、后宫、官署等。朱梓只是监控军队,而非直接管理军队,敏而好学的他便天天召集王府儒臣饮酒赋诗。谁知,5年后,潭王妃於氏的父兄因坐“胡惟 庸案”被杀,朱梓提心吊胆,惶惶不安。朱元璋召他进宫,他却在藩王府内点燃一把火,与於氏一道自焚而死。12年后的一个秋天,长沙又来了一个王,这次来的 是谷王朱橞。靖难之役时,是他给四哥朱棣打开南京金川城门,朱棣成为永乐帝后,将这个老弟封到了长沙。本来,这个事情已经完了,可朱橞却居功自傲,狂妄自 大,企图谋反。1417年,朱橞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道被废为庶人。
过了两年,襄宪王朱瞻墡就藩长沙。这时,朝廷已撤销了藩王的统兵之权,甚至连护卫都撤销了。住在高大阴森的王府里,朱瞻墡度日如年。好在他已经 进入人生暮年,不再有什么雄心大志,混一天就是两个半天。而且,朱瞻墡为人谨慎,“庄敬有令誉”。8年后,挪到襄阳继续当王去了。
1477年9月,20岁的吉王朱见浚来到长沙。吉王英姿勃发,一扫昔日藩王府的阴霾。刚到长沙,他就对原有王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工役 浩繁,财费巨万”。新建的吉王府“广袤若干里”,以至“城内地方半属王府”。据史料记载,吉王府建有4座高大的城门,其中,南门外有一座五楹石坊,其上端 正中赫然刻着4个大宇:“藩屏王城”。这一时期,藩王又可以拥有庞大的护卫了,且王府之地,不得擅侵。吉王势焰熏天,动辄干预地方政务,“以掣有司之 肘”。即使“奸人出没其间”,地方官吏也不敢过问,“莫可究诘”。一时间,吉王府俨然成了长沙的城中之城、城中之国。
明朝末年,“宗藩日盛”,宏大的吉王府每日开销甚巨,而这些开销均要分摊均派到老百姓头上,“长沙之民不胜其苦矣”!1636年,第七代吉王朱 慈煃即位。这时,李自成正率领大顺军北进,张献忠指挥大西军南下;山海关外,一头猛兽早已对中原垂涎欲滴,大明王朝就如凄风苦雨中飘摇的小舟。1643 年,大西军攻克长沙,见人就杀,见屋就烧,熊熊烈火中,威严的吉王府转眼之间灰飞烟灭。
王府被焚,但那些砖还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驻军长沙的洪承畴拆了吉王府城之砖去加固长沙城墙。现今,想找一块明王府的砖都困难了,不过,东牌楼、凤凰山、鱼塘街等一些老街巷的名称,皆莫不是因明王府各景点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