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换新颜,春华集镇续写繁华
在春华集镇新街,仿春华渡槽制成的屋面栏杆,在白天形成一道风景,夜间还会亮化成光影渡槽。章帝 摄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10月28日讯 (记者 陈登辉) 依山傍水的春华集镇,在现代工业到来之前,因捞刀河、胭脂港,结庐成市,兴旺繁荣。
白天可见帆影,入夜可闻桨声。见过如此场景的老春华人,青春早已随风而逝,白发悄然爬上鬓头。随之一起远去的,还有那老街码头的繁华旧梦。
胡美姣,一位正宗的春华“原住民”,从80年代起就居住在春华新街。其实新街不新,水泥钢筋取代了木房土路之后,这里已有数十年没发生变化,“下雨积水倒灌,晚上摸黑找家。”作为社区志愿者,热心的胡大姐没少调解这些矛盾。
然而,让胡美姣没有想到的是,一场酝酿已久的老镇换新颜的大戏,在春华拉开了序幕。
期盼已久的山乡巨变
山水资源丰富,风貌特色不显著;马路经济突出,土地利用不经济;建筑体量适宜,新旧建筑不协调;新街空旷老街挤,景观休闲不完善。在《春华镇新老街整治规划方案》中,对镇区现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沉疴还需猛药,不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回应百姓的期盼?
消息一出,新街、老街的百姓都欢欣鼓舞,可这集镇究竟要怎么改、改成什么样?还是得坐下来好好议一议。
“党员发动,乡贤献策,百姓把关。”仅仅是一个屋面栏杆,都是经过层层商议,重重筛选。
“开会的时候把各个方案都打印出来让我们看,样式、颜色、规格,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后来还挑了几份做样板房,让大家看看实实在在的是什么样。”作为集镇住户,胡美姣与其他居民一样,全程参与其中。
改造改造,既要改,也要造。改的是“脏乱差”,门店招牌统一样式,路面“白改黑”,老旧的排水系统重新铺设;造的是“新美亮”,中式仿古房屋立面保持传统风貌,捞刀河、胭脂港规划滨水新区,集镇亮化打造光影渡槽。
前不久,胡美姣家的立面改造基本完工,楼下门面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她悄悄告诉记者,尽管现在还没完全改完,可街上铺面的租金都已翻了好几倍。
老街居民的鼎力相持
与新街隔着一条小河的,是春华老街。
老街不长,亦不宽。街道两旁,当年鳞次栉比的店铺依稀散落。王家铜铺、李记烟丝铺、粟记伞铺、祖记刻字铺……二十多家百年老字号,当年撑起了春华的集市经济。
后来,老街有些寂寞,当年的繁华景象也已不在,渐趋沉寂。
接到老街改造这项任务,春华社区书记祖运香又喜又忧。“街上200多户,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妇女,别人开玩笑说是‘九九三八部队’,思想比较保守。”
开工那天,第一户是年近八旬的独居老人陈淑莲。“陈娭毑有点顽固,怕是要扯‘麻纱’。”但令祖运香没想到的是,陈淑莲不仅让施工队用家里的电,还天天义务送茶。“这样的好事,没道理阻拦,这几日的尘土噪音,都是为了今后的幸福。”陈淑莲说。
更让祖运香感动的,是86岁的老人杨克玲。“老街要开一条路,杨娭毑的老屋位置比较合适,我们找她一商量,她立马同意,而且不计较价格,说没想到自己年纪大了,还有机会为党为集体做贡献。”担心子女不同意,这位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特意写了转让房屋委托书。“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我们还是按标准给了她补贴。”祖运香说。
“取之于民”的管理创新
记者走访中,无论是新街老街的居民,在集镇改造工作上,都为春华镇党委政府点了赞。
“没有落后的百姓,只有落后的工作”。在祖运香看来,集镇改造之所以能做到家家户户积极参与,与春华镇“建管”并重的集镇改造思路密不可分。
改造开始前,春华镇组织居民分批前往铜官、靖港、乔口等有成功经验的地方参观学习。
在老街做生意十几年的陈正雄就是其中之一,“别的地方确实搞得好,我们以后会比他们做得更好。”为支持改造,他和老街上不少商铺都暂时歇业,自发去帮忙。
时下正是狠刹违建之时,春华镇把这项工作也融入到了集镇改造之中。
结合春华实际情况而量身定制的《关于加强春华集镇房屋维修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未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违规私自进行加层、扩建、搭建……经鉴定属于危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需要翻修改造的房屋,必须向镇小城办递交书面申请报告,由国土、城管和所在村(社区)等部门联合审批并经镇人民政府同意,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
“如果确实需要翻修加建,也需要邻里左右同意才行。”春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规定也是“取之于民”,不仅合法合规,而且符合本地民情民意,这样才能让规定落地,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