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农”崛起见证“互联网+”促进中国农村变迁

12.08.2016  20:41

  中新社长沙8月12日电 题:“网农”崛起见证“互联网+”促进中国农村变迁

  中新社记者 唐小晴

  湖南永州东安县“90后”大学生蒋倩路去年辞掉导游工作,回到农村成为农村淘宝合伙人,帮助农民在网上代购农资农具和生活用品。

  蒋倩路说,农民开始相当抵触互联网,甚至认为是骗局。通过普及互联网意识、亲自体验网购后,他们享受到实惠和便利,开始主动触网,“逐渐改变传统消费习惯,大大小小的物品都在网上买”。

  时下,“互联网+”的大潮正在中国农村引发一场特别的“上山下乡”运动。受这股热潮影响,像蒋倩路一样的城市知识青年转型成为一个新群体——“网农”。他们所涉足的农村电商正在促进农村变革。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5)》显示,截至2015年底,阿里共在中国招募12000多名农村淘宝合伙人。

  在湖南农业大市永州,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弱妇幼留守农村,导致“空壳村”日渐增多。2015年,永州市及下属11个县区整体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冀借助农村电商吸引农民工、大学生回流,重现农村生机。

  目前,在拥有600余万人口的永州市,电商从业人员近10万余人,其中农村电商从业人员6万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6%,还有部分硕士研究生被吸引到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当中。

  “网农”群体正在迅猛成长,成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主力军”。在贵州、安徽、福建、重庆等地,许多白领选择回到农村利用互联网创业。

  28岁的张云辉此前是一家文化公司的主管。2014年,他与三个合伙人在贵州黔东南的村寨创办电商平台。仅半年多时间,张云辉就将村民的土鸡蛋卖到全国各地,还获得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

  张云辉说,农村电商不仅是加速农特产品“”出大山的助推器,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带动农村人脱贫致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也在转型为“网农”。

  几年前,永州江永县43岁农民何彬文种植的8亩香柚、香芋经常滞销。看到同村人通过互联网鼓起了“钱袋子”,去年5月,他自费去浙江考察、学习,回来后开通了微店、网店,年收入开始增加。

  “以前是挑着箩筐沿街叫卖,现在是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农产品就销往各地。”现为农村电商培训导师的何彬文说,江永县目前三分之一的农产品都是依靠网络销售,全县有62个贫困村创办了网店和电商服务站。

  伴随互联网加速进入农村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村因为电商的到来而发生变化。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网购交易额达35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

  互联网促进农村变迁引发的“蝴蝶效应”,令各大电商巨头的“触角”争相挺进乡村。其中,阿里巴巴将在3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在中国农村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互联网+”向广大农村的加速渗透,正给当地经济带来一系列化学反应,将催生更多机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