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湘军系列报道之五:美丽的家园,大家来呵护
民间环保,这是最好的时代
湖南日报记者 刘银艳
通讯员 张学文
民间环保公益组织37家,各有各的环保生态定位
作为湖南省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何建军最近挺开心。3月底,又一个民间环保公益组织——沅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了,正在办理加入联合会事宜。
“目前,我省民间环保公益组织,我们统计有37家,同时还活跃着60多家高校环保社团,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绿源环保协会、中南大学的绿色科技协会等。民间环保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代。”5月8日,在联合会用租来的民宅布置而成的办公室里,何建军告诉记者。
“2012年,在我省,做我们这行的全职工作人员,不到10人。”何建军说,由于资金受限,众多民间环保公益组织一直没能启动专职化运作,但现在不同了,有的运作成熟的环保组织,仅一家的全职工作人员就有这个数。
“我们现在有7名全职工作人员,3名兼职,核心志愿者200余人。”绿色潇湘发起人、首席顾问刘盛告诉记者。有了资金、人员,绿色潇湘的活跃程度远超2007年成立之初。
绿色潇湘在传播、筹款和项目聚焦上,都做出了值得湖南其他环保组织借鉴的模板。绿色潇湘在2010年开始专职化运作,最早使用微博发布环境污染事件,是我省第一个拿到阿拉善SEE基金会资助的机构,开展的“湘江守望者”环保公益项目,成为近几年我省环保公益组织学习的标杆。
从去年开始,“湘江守望者”已拓展为“四水守望者”,今年,他们还会加强对城市取水口、水源地的污染监测。
除了绿色潇湘的“湘江守望者”、“四水守望者”,省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湖南候鸟守护者行动网络”,还有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零蛇行动”、长沙市绿动社区环保服务中心的“垃圾减量行动”、 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的“护豚行动”等众多公益项目,成为湖南人关注的焦点。
“我们每个环保组织,如果各有各的环保生态定位,各有各的价值,就能聚合成一个特别有战斗力的环保生态圈。”何建军表示。
与政府沟通顺畅,令省外同行羡慕
对于省环保厅有关部门来说,关注绿色潇湘核心志愿者的微博,并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这两年来成为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
2011年前后,绿色潇湘借助微博兴起的大势,调动了众多离湘江污染源很近的公众志愿者的热情,并直接推动更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由于绿色潇湘的引导,让这种公众参与变得理性有序起来。绿色潇湘要求志愿者进行比较专业的取景取水样,对于污染事件,先向环保部门举报,如果选择曝光,要有统一的程式。
“我们让政府部门相信,我们不是捣乱者,我们是愿意想办法并有策略解决问题的。”刘盛笑着说,不管绿色潇湘有没有出现,微博就在那里,如果公众采用微博无序参与举报和曝光,政府部门可能会被动许多。现在,环保部门会主动邀请绿色潇湘的志愿者们参观他们的工作和监测点。
“2013年,湘潭环保协会常务理事、湘江守望者竹埠港站站长宋伟,连续15天凌晨蹲守湘潭竹埠港化工区一个排污口,终于抓到了企业排污的证据,让偷排企业受到处罚。”绿色潇湘执行总干事戴晓艳说。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与省外的同行交流,他们说,真羡慕你们,有那么多核心志愿者,与政府的沟通那么顺畅。”刘盛说,在处理大多数污染事件时,感觉环保部门和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形成合力,“在湖南,这种感觉很明显。”
2013年底,湖南由政府出面,招募200名保护湘江‘绿色卫士’。绿色潇湘有近30名核心志愿者加入“绿色卫士”行列。
“我们环保联合会的一项工作,就是搭建政府与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沟通平台。环保公益组织首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但也要合作,因为整合资源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只做博取眼球的组织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何建军认为。
环保公益组织:需要社会滋养,也需要政府扶持
绿色潇湘筹资有两大渠道,基金会筹款与公众筹款,现在后者的占比越来越高。公众筹款,是公众参与环保公益的最高形式。
2013年,绿色潇湘联手华声在线,推出“绿行家徒步筹款”,当年筹款总额即达12.5万元,今年再筹,是去年的3倍,约38万元。
“一个活跃的环保公益组织,需要丰厚的社会滋养。”刘盛如是说,今年,他们的“湘助会”公众筹款平台已在筹建中。
湖南省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与华融湘江银行最近合作举办的“大爱筑绿城,全民抗雾霾”环保公益活动,促进了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强化,也获得了企业的有力支持。
“政府在扶持民间环保组织的资金上,应该更倾斜。”何建军说,他们一直想帮助全省的环保志愿者做能力建设培训,也想对民间环保组织进行项目资助,但由于自身资金有限,目前只能小范围展开。
“政府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支持比较有限,像我们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每年来自政府的资金也就十几万元。而在深圳和广州,有的地方仅一个街道,为合作密切的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扶持,就有200万元。”何建军给出了一个数字。
“这几年,政府也在出资孵化环保公益组织,如绿动社区、曙光环保,都是孵化成功的组织,不过扶持金额只有二三万元。”绿动社区执行总干事袁永红告诉记者。
何建军表示,今年他们将举办湖南民间环保组织可持续发展交流会,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支持,进一步推动政府购买环保公益组织的服务。
■记者手记
做环保,要趁早
刘银艳
女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这话被长沙市绿动社区环保服务中心负责人袁永红引用时就成了“做环保,要趁早。”
环保要行动。其实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关心环境保护,在餐桌上、会议中都会义愤填膺,慷慨陈词。但过后,却我行我素,浪费水电,点的菜吃不完也不打包,开车时乱扔垃圾……
而记者接触众多的环保志愿者组织,发现他们尽管关切点不一样,却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环境伤害,让更多的人有所触动,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让环保真正成为能够落实的行动。
民间环保组织,致力于公众对环境知情权的推动,知情之后又如何?那就是要唤起公众的参与意识,向污染宣战,推动政府有所作为。
直接去看,努力去参与,去尝试解决在别人看来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要说这一个个环保志愿者群落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们尽可能早的行动,不计报酬的行动,有所作为的行动。
他用镜头,捕捉株洲的每一处美好,也记录下一个个环保问题;他用脚步丈量城市,用9万多个帖子,监督政府、引导百姓,“弘扬网络正能量”。 古稀之年的谭敬炎被人亲切地称为——
“环保卫士”
湖南日报记者 秦慧英
网上发帖,引万名志愿者为湘江清除垃圾
5月7日,在株洲市环保局,谭敬炎老先生出现在记者面前,胸前挂着单反,高大挺拔,颇有几分军人气质。
“我是一位快乐的网民,也是一位忧虑的网民。”谭老给记者看他手上的资料,全部是他在网上发的帖子和照片:春日的湘江、清晨的株洲、骑自行车的少年……这些是美丽的见证;裸露的河床、触目惊心的垃圾、非法作业的采砂船……这些又是心痛的记录。
株洲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说,谭老是我们最好的志愿者,为了环保,他也是蛮拼的。
2009年冬,湘江水位降至50多年来最低水位,江底垃圾污垢裸露。谭敬炎背上相机,走进河谷,拍下几百幅照片,随后以《人人献出一点爱,为母亲河湘江清除裸露污垢物》为题,在网络上发帖。此帖迅即引发上万名志愿者响应,纷纷下湘江清除垃圾。而他自己,因哮喘发作还在打点滴,却几次拔下针头,与志愿者一同下河清污。
在他与市环保局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小分队定期清理湘江,已成为一种常态。
镜头中的“清水塘”一天天美丽起来
“我前不久采访了89岁的老八路张庆功,老人家运用互联网传播正能量,已出版3部著作,了不起!”谭敬炎说,人老心不老,他也要在环保领域传播正能量。
2011年10月,一批采砂船深夜进入湘江水源保护区非法采砂。这不仅搅烂河底泥沙,危及饮水安全,也影响两岸市民休息。谭敬炎背起相机,开始蹲点。老伴不放心,半夜或凌晨,都陪着去“抓拍”。连续10多个晚上的蹲点拍摄后,谭老在网上发了13个图文并茂的专帖,呼吁政府予以打击治理。媒体也随之响应。不久,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联合行动,乱象得以治理。
谭敬炎对清水塘的环境治理尤为关注。“清水塘的重金属问题,是历史留给湖南的一块心病,也是国家的心病。”退休后,他每年都要去清水塘,拍摄那烟囱林立、让人揪心的污染场景。近年来,清水塘地区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他随即在多个网站发表“株洲清水塘重金属污染地区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等网帖,为政府建言献策。人民网、强国论坛还专门邀请他撰写清水塘治理提案。
如今,400多个烟囱被打掉,污染严重的工厂一个个搬迁或关停,河水逐渐恢复了清澈……谭老拍摄的相片也一张张美丽起来。
“互联网是我‘发声’的最好工具。”
退休前,谭敬炎是株洲市原乡鎮企业局局长、党组书记。上世纪90年代,他曾去德国考察一个小型水泥厂。“那种震撼,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说,国内水泥厂的环境,给人的印象,就是烟囱、灰尘、噪音。而在德国,谭敬炎看到的是蓝天白云、花园式工厂,从投料到产品生产,全程计算机管理。
这种反差,让谭敬炎有了想法。也是从此时起,他迷上了计算机、关心起环保。
“我是株洲第一个买286计算机的!”1988年,谭敬炎所在的乡镇企业局花4万元购买电脑,并聘请专业人才进行数理统计、编数字化程序,提高工业管理效益。从德国回来后,他又给办公室配了10台电脑,自己还带头拿到计算机等级证。
退休之后,谭敬炎迅速在网上找到了精神寄托。他说:“互联网是我‘发声’的最好工具。”
2013年,许多网民对株洲建宁港污染问题怨声载道,请谭敬炎关注。他迅速行动,拍下多个污染企业,并在网上曝光。不久,株洲市环保局局长李必农在网上给他回应,表示建宁港沿线整治行动已制订规划,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百姓还不知情。
他又当起了实时播报员,向网民传达政府举措。半年之内,港口沿线近百家污染企业被关停,老百姓拍手叫好,也给环保局的工作点赞。
■链接
公众参与的“嘉兴模式”
公众该如何参与环境保护?
在浙江,有一个公众参与环保的“嘉兴模式”正在形成,起于嘉兴,盛于温州,兴于各地。
嘉兴模式,即是嘉兴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过程中形成的“一会三团一中心”公众参与机制。一会即环保联合会,三团指市民环保检查团、专家服务团、生态文明宣讲团,一中心则是环境权益维护中心。这种参与不是走过场,而是能直接影响决策。如嘉兴市民环保检查团对污染企业进行的“摘帽”复查,其意见将成为企业能否“摘帽”的重要依据。
2012年,一项专门为推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项目——中欧环境治理地方项目在嘉兴启动,该项目获得欧盟44.7万欧元的资助,项目核心主题包括公众获取环境信息、公众参与环境规划和决策、环境司法和企业环境责任等。旨在通过借鉴欧盟环境治理政策及经验,结合项目实施中的合作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治理,强化公众参与,增强企业责任心。这意味着,今后浙江在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公众投出的一票将举足轻重。(湖南日报记者 刘银艳 整理)
■一路心语
做环保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成为传奇,而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湖南省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何建军
工作可以退休,党员不能退休。我愿意做一个观察者、行动者、传播者,为了天更蓝水更清,再出一份力。
——株洲市73岁环保志愿者 谭敬炎
(原文见5月11日湖南日报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5-05/11/content_970362.htm?div=-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