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模式给“三夏”加把劲

02.07.2015  10:52

    今年夏粮再夺丰收,离不开一个“转”字。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两道“紧箍咒”,农业部提出了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为粮食增产集成技术模式注入“绿色”理念,告别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探索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入品利用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夏收到夏种、夏管,“绿色”理念已深入“三夏”的各个环节。

高产还要高效生产不忘生态 绿色增产夏粮初战告捷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部组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努力探索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发展之路。总的看,各地各级农业部门上下联动、积极推进,“绿色”理念已成共识,节本增效措施配套完善,夏粮一仗初战告捷。

  强化绿色引领。各地科学把握绿色的内涵和要求,综合运用安全投入品、物理技术、信息技术、绿色防控等措施,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狠抓绿色防控。山东省创新生物防控方式,在麦田间隔种植蓖麻,作为七星瓢虫的寄主,待麦田蚜虫群体增加后收割蓖麻,瓢虫转而捕食蚜虫,“以瓢治蚜”。推广有机肥。江苏省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措施,鼓励农民使用商品有机肥。

  注重节本增效。围绕实现高产与高效相统一,各地通过控水控肥控药等节本措施,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突出综合节本增效。安徽省涡阳县建立15个千亩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区,集成推广秸秆还田、高效氮钾配施、赤霉病综合防治等技术,实现用种量、施肥量和用药量减少,亩产量增加5%以上。突出水肥耦合。河北省开展小麦玉米两茬连作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5万亩核心示范区实现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增产20%以上。

  推进机艺融合。各地以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机械装备,努力在深松整地、化肥深施、机种机收等环节取得突破。在小麦生产上,中国农科院开展无垄匀播技术攻关,创新研制出小麦立体匀播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机融合。在油菜生产上,重点在机械直播和育苗移栽两个环节进行攻关。华中农业大学研发了精量排种技术,实现机械直播与其它环节的配套。扬州大学研发油菜毯状育苗移栽技术,效率是人工移栽的80倍。

  推行精准用药(肥)。今年农业部组织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将推进科学用药(肥)、精准用药(肥)作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重要内容。科学用药。江苏省提出“见花就打、盛花再打”,“两遍不动摇、三遍看需要”的防治策略,将药剂防在关键点上,减少了防治次数,提高了防治效果。科学施肥。河南省西华县与远东生物公司合作,探索应用化肥促进剂技术,每亩底施化肥节省30%左右,并减少一次苗期追肥,小麦亩产增加5%~10%。

  力求安全环保。通过研发推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模式,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白色污染。甘肃省针对农田残膜回收难的问题,大力推广薄膜改厚膜,同时自主研发出适于本地作业的地膜回收机具,在平凉、定西等多个地市进行示范,废旧农膜回收率提高到90%以上。治理砂姜黑土。安徽省开展9项砂姜黑土改造专题试验研究,在太和、蒙城、濉溪县进行试验示范,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比全省亩产高出40%。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攻关小麦无垄匀播技术 “从种到收只浇了一遍水”

  本报记者 李国龙

  6月13日,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乡前营村的麦田一片金黄,看不出其中有什么不同,联合收割机轰轰走过后,记者在麦茬上看出了些门道,有的地块是传统的“条播”,有的地块是正在示范推广的“立体匀播”。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一边忙着测产,一边给记者讲解:“立体匀播把常规条播的边行空间分配成单株周围空间,不仅每亩的穗数比条播多了4万多穗,单株的营养生长空间分布也更均匀了。”

  三台收割机来来回回忙着收,四位专家拿着米尺测每一块田的面积。用磅称量小麦重量、取样测小麦含水量、记录测量数据,忙活了半天,测产结果出来了:立体匀播单产678.6公斤,条播单产612.3公斤,立体匀播比条播增产10.8%。

  而在测产农户张振国看来,匀播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产量的增加,还有节水、省工和提效。“从种到收只浇了一遍水,种的时候也特别省事,六道工序一次就完成了。”这得益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中衡金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小麦立体匀播机,集施肥、旋耕、播种、一次镇压、覆土、二次镇压六道工序于一体,实现了农机农艺的融合。

  赵广才说:“施肥和旋耕后,使肥料均匀分布在疏松的土壤中,再用排种板把种子均匀安放在营养疏松的土壤中,通过一次镇压,种子周围均匀分布了踏实的土壤,还需要通过覆土并二次镇压给种子盖上‘压风被’,这样种子下面是疏松的土壤,周围是踏实的土壤,上面还有一层‘压风被’,种、肥、土立体均匀分布,为每一颗种子提供尽量立体均衡的生长环境,上紧下松,不仅防漏风还能够防止水分蒸发。”

  “七分种,三分管”,说明了小麦播种技术的重要性。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在测产活动结束后告诉记者:“这项技术解决了小麦播种匀不匀的问题。通过前后两次镇压,有利于苗全和冬季壮苗。同时增加了苗期田间覆盖度,能更充分地利用农田资源,有利于节水,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是一项能够同时实现节本、增产和增效的技术。”

  赵广才介绍,立体匀播技术适宜应用区域包括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新疆冬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东北春麦区。

夏管·地方实践 安徽:稻田养老鳖水稻少生病

  本报记者 杨丹丹

  “这样绿色种养,真是益处大大,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初尝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西湖村的农民方国侠就赞不绝口。

  方国侠从去年开始摸索稻鳖共生生态混养方式。“你看,这就是我的试验比对基地。”小方带着记者来到离家不远的养殖基地,指着一片水面和稻田介绍说,左边是标准的10亩鱼塘,右边是10亩稻田,通过一年的养殖,养大的鳖却大不相同。“我的鱼塘水质算很好的了,经常换水,养出来的鳖也就一般。而稻田里养出来的鳖却又肥又壮,种出来的米品质也比普通稻田的高。”

  “稻田养鳖,不能打药也不能施肥。我给你算算稻子的帐,稻子产量比普通农田略低,我的稻田打到了每亩地800斤,普通农田约打到900斤多一些。但无公害稻米价格在市场上是普通大米价格的五倍以上,光稻米一项的收入就把普通农田甩得远远的了。”方国侠说,去年他种出来的大米全部做为样品发散,很多消费者当场提出来要订货。今年他搞了100亩稻鳖混养稻田,未来还想发动村里的农民们跟着他一起干,他负责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集成,最后再统一收购无公害大米和老鳖,将这些产品贴上自己的注册商标对外发售。

  “小方很有想法,前年跟我们说了他的发展方式。我们觉得很好,就鼓励他干,并且提供一些科技支撑。”肥西县农委总农艺师张丕保介绍说,地处江淮分水岭的肥西地区种植水稻容易滋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害,但是稻田里放养了老鳖以后,这些病害反而没有了。老鳖在有水的稻田里自然生长,也比人工喂养的长势好、产量高。

  “提倡粮食绿色增产攻关,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生态、环保的理念。在生产过程中,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的绿色生态放在首位。”张丕保称,作为基层农业部门,除了示范引领理念、提供农业科技服务以外,更应该在发展模式上鼓励民间智慧、不拘一格尝试。

  方国侠的这块水稻试验田是安徽省100个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点里的一处。“我们省里正在草拟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相关文件。”安徽省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介绍说,安徽将借这一行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单产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生产能力增加40亿斤;主要农作物的化肥和农药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和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