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经济难点和突破点:“大棋局”铸造新动力

23.07.2015  16:54

  【光明日报·经济纵横·界面】

   “大棋局”铸造新动力

   ——从三组数据看下半年经济难点和突破点

   核心提示

   ■ 目前正处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期

   ■ 要打破行政边界,全国一盘棋

   ■ 国家将推出新的重大工程项目包

  在扬帆新丝路——中国南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展上,参观者在观看“希望”系列圆筒型海洋平台模型。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不确定性有增无减;我国结构调整的阵痛仍在持续,产业、地区、行业分化明显,下行压力仍较大。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1.关键词一:分化明显

   【数据1】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据国家统计局90万家企业联网直报统计,今年二季度末,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1744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6万人,同比增长0.3%。

   【数据2】

  上半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也出现下降;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平均失业率在7%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左右。

  面前的数据,一喜一忧。数据折射的现实是: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增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其所能容纳的就业量相应增加;同时,新旧动力转换尚未完成,转型的阵痛使部分省区感受格外强烈。部分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抗风险能力低,经济出现了持续下滑。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冯乃林指出,近两年,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在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根据近两年数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

  东北三省和华北一些省份的失业率高于平均水平,固然与当地人们的就业观念有关,更主要是与其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要么经济结构偏重于资源型,要么压缩产能任务较重,与偏重于资源型、装备制造型有关。目前我国正处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这是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也是我们下决心进行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指出。

  没有阵痛,就没有新生;没有改革,就没有未来。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罗仲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上半年他在各地调研了20多家企业,发现各地情况分化明显。与传统制造业不同,浙江等地的企业在创新的机制下,正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生态,民营中小企业增长迅猛,一些企业正在建立网上发单、网下生产的全产业链“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显示出很强的活力。“从这些企业那里感觉不到经济下行的压力,能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希望。”罗仲伟说。

  目前,各省区市纷纷公布上半年“成绩单”,各地的情况证明,转型升级早、产业结构优化的省区市领跑GDP增长。上半年,贵州省GDP同比增长10.7%,位居全国第二。贵州省GDP跑赢全国平均水平,关键在于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4%。

  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出台。新格局、新形态,对稳增长、促就业作用显著。“算几笔大账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巨大。新兴行业在快速增长,要坚定信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昌林指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对于中国来说,下一步增长点是要盯着新的创新、新的产业。

   2.关键词二:转型活力

   【数据1】

  据工商总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新注册企业增长19.4%;6月份,创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比1月份上升了0.11个百分点。在新增创业以及准备创业的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58.98%;上半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8.1%,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8个百分点。

   【数据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连续40个月同比下降。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具有很大的韧性、空间和发展潜力,但PPI连续下降,说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多年积累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受产品价格下跌、销售放缓、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增长放缓。

  PPI连续下降是产品供过于求的强烈信号。产品没有市场是企业最大的困境。但同时,中国人在海外购物金额不断创出新高,尤其是从欧美的奢侈品到日本的日用品纷纷抢购,折射出中国市场产品转型未及时适应中高端消费市场的现实。

  企业对未来的信心来自哪里?罗仲伟认为,转型升级看起来是市场和企业的事,实际上这是一盘很大的棋,经济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是一体化的。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成功需要“大棋局”创造新动力,所以必须有全面深化改革护航。

  罗仲伟进一步分析说,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比拼韧性和耐力,政府的信号要明确,政府的政策要保持长期稳定,让企业家对中国的未来有良好的预期,短期、眼前的投入和困难就不怕了。同时,创新研发和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培训人才都离不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户籍制度的重大变革,使那些漂泊的农民工真正能够安下心来。

  “民营企业家最怕垄断和腐败,害怕不公平、不透明的市场,害怕劣币驱逐良币。现在改革加大步伐、混合所有制提速,反腐力度加大,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罗仲伟告诉记者。

  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及国办出台了17个涉及改革的实施或指导意见,其中多数在5、6月份出台。主要涉及简政放权、创业创新、医院改革、教育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外贸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有序释放,“互联网+”使得传统制造、商业、服务的行业边界正在被打破,新的市场需求不断被激发。

[编辑: 刘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