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两乡镇经受“网上舆情”考验 微信辟谣为玉米“申冤”

04.12.2014  12:33

  “玉米含毒”、“拍照举报”,经受两则“网上舆情”考验——

  两乡镇的新媒体实践

  “烤烟地里种的玉米含有尼古丁”、 “政务中心上班期间无人值班”。网上的两则舆情,在浏阳市的两个乡镇引发了“风暴”。事情原委如何?又如何应对跳出舆论漩涡?11月底,本报记者走访了浏阳市三口镇、小河乡。

  微信辟谣为玉米“申冤”

  “三口镇烤烟地里种的玉米,含有尼古丁,人吃了对身体有害。”10月末,一则流言在浏阳网络上及部分乡镇持续扩散,不少消费者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将新鲜的玉米丢进了垃圾桶。

  4000多亩地的玉米滞销,价格从去年的3.2元每公斤跌倒了1.2元每公斤,急坏了三口镇的种植户。经过请教市农业局专家后,结论很快出炉:烟叶含尼古丁是事实,但不可能残留在土地里,也不会转移到其他植物上,所谓烤烟地里种的玉米含尼古丁,纯属谣言,无任何科学依据。

  事情清楚了,关键是如何消除影响?三口镇党委书记陈刚说,如果还是沿用过去发传单、挨家挨户去通知的做法,显然“事倍功半”。既然谣言自网上起,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方面,在乡镇开设的 “三口在线”微信公众号上,请市里的农业专家作出权威的解释。同时,动员全镇人员利用微信“朋友圈”的扩散功能,将玉米滞销,帮帮农户的信息传递出去。这一招显然是“事半功倍”,从谣言蔓延到现在不足一月时间,滞销的玉米基本“卖了个好价钱”。

  陈刚介绍,为突发事件止谎,就要公开真相,让公众看个透亮,看个明白。 “现在的乡镇,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智能手机已非常普及,利用微信来交流信息已成为基本的社交手段”,“如果不创新与群众打交道的手段和能力,开展工作只会越来越难。”

  作为一项工作要求,目前三口镇机关干部基本都开通了“三口在线”。同时,在各办事窗口,都张贴了 “三口在线二维码”,鼓励前来办事的群众“扫一扫”。

  微信投诉“有图有真相”

  “书记,两点二十四分了,你们政务中心怎么还没有人上班?”11月5日的中午,小河乡党委书记周逢明的手机微信上收到的一条信息,还附带一张用手机拍摄的大厅的照片。

  将信息转发给相关工作人员,询问具体情况,周逢明又在微信上将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当事人,同时为工作上的疏忽造成的不便,向当事人诚恳致歉。

  半小时的有效信息互动,平息了“拍照举报”当事人的情绪。事后,周逢明想,如果不是第一时间做好解释工作,这件事通过微信传播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今日小河” 微信公众号在今年3月开通,成了乡干部和群众交流的一个好平台。“平常不敢说,不好说的话,通过微信可以‘私聊’,各自的工作进度也时常‘晒一晒’,形成你追我赶的效应。”

  微信平台的设立,也对工作形成了倒逼机制,“这些新媒体的运用,让干部无时无刻不处在群众监督之下。”以诚攻心,态度决定成败。周逢明这样总结与群众网上沟通的心得。

  现在,“今日小河”微信平台有专人负责,采用文字加图片双向交流的方式,实时更新发送。乡政府干了什么事,有图有真相,群众一目了然。




(稿源: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唐能)
(编辑: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