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以“硒”为贵 卖出肉价钱
乡亲们“抢着种”
湖南新闻网消息 据湖南日报报道,仲春时节, 隆回县白水洞村,花瑶山寨乡亲们正在抢着承包播种湖南大学指导的富硒水稻的7个名额。
这和一年前扶贫干部几番上门动员,最后通过众筹出资,才有33户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植了57亩富硒水稻有了很大区别。
对于这种从出资“请着种”到自己掏钱“抢着种”的变化,挂职隆回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湖南大学干部李飞龙用了个时髦的词语——获得感。
多学科专家打造
隆回是湖南大学定点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初,湖南大学扶贫小组来到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帮扶时,全村本地就业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700元。
通过走家串户,扶贫小组发现,有山、有田、有独特民族风情是白水洞村独特的资源特色。该村地处有“小西藏”之称的虎形山上,不仅有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土壤富含硒元素。于是,一场围绕富硒米的种植探索在白水洞村展开了。
“硒并不是补得越多越好,过多会造成硒中毒。”湖南大学专门从事膳食补硒研究的化工学院退休教授刘觉民带领研究小组多次实验,针对白水洞富硒米的有机富硒叶面肥技术诞生了。这种肥料不仅能够增加水稻的亩产量,而且还能使大米有机硒含量精准可控。针对高寒地区的“两病三虫”,学校生物学院谭钟扬副教授研究出了一套环保的靶向防治药物。
为培育销售市场,打消农户产品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扶贫小组早有准备和规划:一是在种植初期,采取众筹模式,订单式生产;二是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将成熟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交给村民运作。
湖南大学各相关专业开始为富硒米加紧“造势”:设计艺术学院负责包装设计,请来了爱马仕的设计师参与包装与品牌设计;计算机专业负责打造电商平台……
卖出了肉价钱
一年下来,首批试种的富硒水稻不仅产量大丰收,而且富硒米卖出了肉价钱,由过去普通米4元钱1公斤飙升至现在的20多元钱1公斤。
“同样一亩田增收了1000多元,翻了一番还不止。”真真切切的获得感让村民们难掩兴奋,也让不少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坐不住了。
最后村支两委决定,2016年在全村选择70亩优质梯田,由7户人家牵头建立合作社,出资购买农资,免费分发给贫困村民进行统一种植,并对种出的合格稻米以高于市场价回收。湖南大学将2015年打造出的“花瑶白水洞富硒大米”品牌、技术、外观设计等内容授权村集体,同时帮助销售。此外, 在该村挂职村支部第一书记的湖南大学干部曹镠还个人为村集体出资两万元,村集体以技术、资金参与合作社,持股25%。每年村集体获得的分红用于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等工作。
在大力打造白水洞富硒米的同时,学校还帮助村里修复了清代道光年间修建的水碾磨坊,设计打造了梯田、民居、石仙鱼等10多处旅游景点,邀请专业人士为村民开展民俗表演培训,并把花瑶风情搬上了意大利米兰第42届世博会。这个偏僻小山村,2015年接待游客量超过了1万人次。
■短评
扶到点子上,“精准”在科技
金中基
隆回虎形山瑶寨,去年种富硒水稻丰收,米价卖出了肉价钱,今年乡亲们纷纷抢着种。湖南大学扶贫点上传来的这则好消息,又一次说明“扶贫要扶到点子上,‘精准’在科技”。
虎形山地处雪峰山麓,适宜种植水稻,土壤又富含硒元素。因地制宜种富硒水稻,是扶贫的好点子,但“硒并不是补得越多越好,过多会造成硒中毒”,没有精准的科技,单靠蛮干是不行的。湖南大学教授团队经过多次实验,终于诞生了“有机富硒叶面肥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瑶山种植富硒水稻一举获得成功。富硒米香了瑶寨,富了花瑶乡亲。
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精准离不开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技术。好点子、好项目,不是拍拍脑袋想当然就能得到的,也不是盲目蛮干就能取得收益,而是要通过科学态度、科技手段精准获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运用得好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