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稿子 都是一份责任 不能碰触“十不准”底线
每一篇稿子 都是一份责任
记者要架好天线、接好地线、用好网线,唯独不能碰触“十不准”底线
星辰在线12月10日讯(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朱敏)最近,省委宣传部阅评员对我参与采写的一篇稿件《搬出大山天地宽》给予充分肯定,称是一篇反映重大题材的“走转改”的佳作。这对于我一个刚入行不久的新兵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更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回想上月采访的经历,对照日前出台的《湖南省新闻从业人员“十不准”》,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其实记者的每一篇稿子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新闻工作者要架好天线、接好地线、用好网线,唯独不能碰触新闻职业操守和纪律的底线“十不准”。唯有如此,才能赢得百姓的信赖。
11月25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搬出大山天地宽》一稿,我参与报道了浏阳淳口镇幸福迁居工程近三年来给当地大山深处百姓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实惠。其实线索是在一次采访中幸运获得的,我只是做了一个有心人。当长沙精准扶贫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来临时,我敏锐地意识到,幸福迁居工程这个题材重大,淳口经验值得总结。
于是,我立即奔赴浏阳淳口镇,翻越当地的崇山峻岭,走进寻常百姓家。在田间地头,在村民的居住地或劳动场所,我与当地百姓倾心交谈,看现场、看变化,一连走访了三个村庄10多个采访点的20多位村民,掌握了大量宝贵的原始材料,并采访当地负责人,对整体情况有了全面掌握。
每到一处,村民们都笑脸相迎,没有客套话,没有空话,更没有假话,大实话讲述的鲜活故事让我兴奋不已。在报道中,我大段引用村民原话,运用蒙太奇的手法,镜头式再现了淳口这一惠民工程的经验:“政策引导搬得出”、“就业创业安得稳”、“产业支撑致得富”,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后面的“记者手记”更用精炼语言对整篇报道的高度进行了提升。
至今记得,写完文稿的当晚,依然处于亢奋中的我辗转难眠,回味着我同当地村民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拉家常、谈变化的情景,我从内心深处由衷地为他们脱贫致富感到开心,一种职业的获得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只是见证者、记录者,但作为党报记者,我的作品传递的是党和政府一份沉甸甸的关爱,一种鱼水情深的情怀。我深深地体会到,稿子无论大小,其实每一篇稿子都是记者肩头的一份责任,催我奋进,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