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才与平台 加强管理与服务

23.09.2015  15:58
 

衡阳师范学院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合作”的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方针,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中,从人才、平台、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国家基金申报和立项逐年增加,其立项数一直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共申报国家基金194项,立项39项,不仅超额完成了学校“十二五”规划的任务目标,且在资助经费、学科覆盖面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主要得益于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 以人为本,加强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师资培养和建设是促进科研工作发展的根本与源头。该校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梯队建设,通过“双百工程”、“英才支持计划”、“特聘教授”、“首席学科带头人”等改革举措,加大拔尖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以团队建设、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为重点,围绕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极贯彻“内培外引”政策,建设教学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学校对立项的国家基金项目给予科研经费配套和奖励,并对项目负责人在职称评定、评优考核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这给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导向。

二、 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学科平台,为基金申报创造良好的硬、软件环境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该校在申报国家基金时尽可能的发挥地方高校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重点研究机构的优势,同时通过抓重点扶一般,以优势学科项目申报带动和促进一般学科项目申报的组织方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二五”期间,通过研究机构的重组与体制创新,该校组建了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创新团队等较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大大提高了该校的科研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争取到更多高水平基金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管理服务职能,提高申报质量

该校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要求和学校实际,摸索出一些经验和方法,使科研管理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不断创新,从而保证了国家基金的申报质量。

一是认真宣传发动,提前启动。从2011年开始,科技处在组织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时,提前四个月发布申请预通知,精心组织、设计时间节点,使申报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提供全面细致的管理服务。国家基金的申报讲究科学性、政策性,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既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又要吃透基金委的文件精神和申报指南,熟悉申报程序,掌握科技信息,当好科技人员的参谋,为申请者提供耐心、细心的咨询指导。同时作为项目申报者与上级项目主管部门沟通的桥梁纽带,确保对项目申报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科研人员,加强与上级项目主管部门的沟通, 以保证项目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严把形式审核关,对基金项目申请内容和信息的真实性认真审核。参照和借鉴其它高校的做法,根据当年申报指南制定形式审核表,把形式审查点逐一筛查,做到全方位、无死角、无遗漏。该校每年的初筛合格率都达到100%,避免了非学术性失败。

四是组织校内外专家和学院二级学术委员会筛选、报送优秀项目,着力提高项目申请质量,减少低水平项目申请数量。省科技厅基金办组织开展的国家基金申报服务、“大帮小”、基金申报经验交流、举办提高争取国家基金能力讲座等系列活动,对地方院校支持和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