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科技创新很热闹 湖南创新驱动发展五年观察

02.11.2017  19:03
  

  本报记者 俞慧友

  刚刚,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列智轨列车“脱轨”了。换上胶轮,大大方方跑上了株洲公路。

  刚刚,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研发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在河北通过测产,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新纪录……

  十九大前后,这些在各大媒体最抢眼位置刷屏的科技新闻,都出自一个地方,湖南!

   资质平平,科技底气却倍儿足

  湖南地处中国版图的中部。没有北上广深那般,自带雄厚经济实力、良好地理位置等“吸粉”属性。湖南也不属于资源特别发达的省份。可这个综合硬件条件平平的中部省份,给全国,乃至世界,留下了深刻的超级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的“三超”科技印象。甚至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在历次国情咨文中,念念不忘中国湖南特产:世界上速度最快火车的电控系统,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十九大报告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任务进行了部署。作为地方科技创新发展部门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但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湖南有底气。”不久前,十九大代表、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童旭东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湖南的底气有多足?十九大召开前夕,该省政府新闻办发布的五年科技创新成就中就可见:

  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由2012年的第15位提升到11位;

  专利综合实力升至全国第7位,居中部地区首位;

  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7项,连续保持全国前7位;

  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实现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9%,高出GDP增速10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3%提高到55%。

  这正是湖南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创新核”,破题如何转型,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五年。五年的探索,支撑起了傲人的数据。

  以此预测未来走势,湖南,底气倍儿足。

   心动不如行动,狠抓创新频获赞

  童旭东坦言,湖南的先天资源禀赋不够好,但在以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全国都是一条起跑线。要跑赢,就要转换思维,想方设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动性,才可能实现科技到经济的“转化”。

  心动不如行动。五年里,湖南没少在激发科技潜能上动脑筋。主要举措包括,率先颁布并实施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今年首次设立全省最高级别的创新贡献奖;出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实施意见,谋划“451”发展布局;探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进一步松绑……

  湖南,以行动力,迎接全面创新和全面开放。这样敢为人先的尝试,收获各种“”:

  长株潭城市群依靠改革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互促互进、共生发展的模式,被致公党中央誉为“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

  对科技计划率先建立“三分离”和“五统一”管理模式,获国家科技部高度肯定,并向各省市推介;

  出台省级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二十条”,科技人员拍手称好,直呼“突破力度大、激励效应强”;

  运用“互联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由科技特派员牵头建设的湘西馆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仅促销脐橙,就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超4000万元。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上,获国家农业部、扶贫办点赞;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湖南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成效明显,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被表扬的省份,并获两项专项政策支持。

   首吃螃蟹”,体制改革很见效

  创新驱动发展,谁来驱动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就为驱动创新。但,这是个没标准答案的大课题。湖南,没有坐等别人的经验,先行先试,敢吃螃蟹。五年里,探索出了可圈可点的“湖南经验”:

  大刀阔斧,整合科技计划专项,构建新的“511”科技创新计划体系。在科技计划上,实行“三分离”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高度加强科技监督管理。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领跑全国;

  成果转化不畅,科技就“”不成经济。湖南率先支持以专利权出资注册公司,率先实行两个“70%”的创新激励政策,率先全面启动县域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行动,高校开展“三权”试点……五年,全省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85亿元。2016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05亿元,较2012年增长约1.5倍;

  政府联合国防科技大学,成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成为全国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的首创性举措。以该院为转化平台,激光陀螺、北斗卫星导航等一批高端军工成果实现了在湘落地转化。军民融合产业科技园启动建设;

  长株潭自创区,深化科技金融结合,积极开展各项试点;

  鼓励“双创”,改“相马”为“赛马”,以创新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载体,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促进企业与风投机构进一步“亲密合作”。

   重大科技项目,落点在“人民

  据湖南省政府发布的数据,五年,湖南累计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55个,战略性新兴领域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226个。专项的落点,都在“人民”。

  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中低速磁浮列车成套技术工程化与高可靠性运营示范”,让人民享受了“最安静、最平稳”的轨道交通成果——我国首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

  湖南“一号重点工程”,着力保护母亲河湘江,组建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重金属污水处理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为了让人民喝上安全的水,让母亲河重现漫江碧透景象。

  实施了重大疾病协同防治科技创新工程,支撑新药创制,建设了覆盖全省的临床医学协同研究网络。

  实施湘西科技开发等多专项,摸索出“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5年累计投入资金4.2亿元,实施科技项目1800余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1500多项改革举措中,关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有143项政策措施。这让我们地方科技工作开展,有信心,也有干劲。十九大以后,我们要继续努力,不遗余力建设好创新型湖南。”童旭东是表态,也是方向。

  让这里的科技创新,一直热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