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马良”式豆腐渣工程是如何炼成的?
漫画/ 王成喜
一条投资110亿元的高速公路,原定18个月的工期,却近4年才通车,工程被指偷工减料,多处现“豆腐渣”,而一位标段负责人自曝家丑:资质是借来的,不偷工减料就挣不到钱。(10月29日《法治周末》)
假如不是有高速工程的标段负责人自曝家丑,公众恐怕仍然蒙在鼓里,而“豆腐渣”公路也仍将相安无事。事实上,有了甫一通车、旋即坍塌的“最短命”公路,有了仅仅因为过了几辆货车,便轰然趴下的“路脆脆”。一条投资110亿元的高速公路,不仅没有刻意压低工程款,更没有匆忙赶工期,甚至还将原定18个月的工期干了4年多,如此慢工出细活,倒是显得“难能可贵”。
然而,正是这样一条公路,却仍然难逃“豆腐渣”宿命。从“敲敲路基护坡,并未用太大的劲,表面的水泥便已脱落,找个缝隙轻轻一撬,里边的石块稀里哗啦滚出来”,到“挡墙和护坡的石缝是用墨汁画出来蒙人”,神笔马良般离奇的“豆腐渣”情节,令人怵目惊心。
不可否认,工程质量究竟如何,假如不是业内人士,的确很难做到火眼金睛,对于各种掺“豆腐渣”的做法,也很难发现端倪。如果不是内部人士的爆料,“豆腐渣”工程蒙混过关的概率更是不小。不过,虽然“豆腐渣”不难做到“表面光”以遮人耳目,但作为工程的监管者,身为专业人士,“豆腐渣”工程为何鲜有被工程监理曝光的先例,这恐怕值得深思。上述曝出的工程质量隐患,其实相当明显,“用墨汁画石缝”的创意,连起码的遮掩都懒得去做,何以也要等到自曝家丑真相才被揭开?这与其说是监管者很难做到事无巨细,难免疏而不漏,毋宁说是工程质量监管这一角色分工在现实中已然被化解于无形,几乎形同虚设。
当然,“豆腐渣工程”频发,除了工程质量监管环节的失灵之外,工程管理与组织过程中的缺陷与痼疾,也同样暴露无遗。乍一看,工程造价并不低,但无序的分包机制,施工单位的资质不能得到保证,最终导致工程款被层层盘剥,施工单位反而成为工程资金链条上的最末一环。面对可能的资金缺口以及延迟支付带来的亏损风险,施工单位之所以偷工减料,恐怕并不是利欲熏心那么简单,工程分包管理尤其是工程款管理的乱象,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基于此,相比“墨汁画石缝”这一神笔马良式豆腐渣工程本身,如此显而易见的工程质量问题,非要等到工程利益方彻底反目才被自曝家丑,其实才更令人担忧。而公共工程管理完全沦为一条内化的利益链,相关方对工程款和工程质量的监管与公开机制的完全缺失,或许才是公共工程难逃“豆腐渣”宿命的致命基因。
[编辑: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