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系列报道聚集湖南“补民生短板”实践
编者按: 全国两会之后,《中国社会报》以“补民生短板”为主题,聚焦湖南基层民政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系列报道永州市强化社会政策托底,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构建相互衔接、运行有效的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体系的实践。这组涵盖民生兜底补短实践、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民政转型路径选择三个方面的系列报道。在民政转型、服务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标本意义。
评论:补民生短板要坚持往细处做向深处推
(《中国社会报》2016年4月1日4版)
全国两会之后,本报以“补民生短板”为主题,报道了湖南省永州市强化社会政策托底,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构建相互衔接、运行有效的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体系的实践。
这组涵盖民生兜底补短实践、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民政转型路径选择三个方面的系列报道。在民政转型、服务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标本意义。
永州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635 万人中有58 万多人尚未脱贫,民政部门的年救助量达100 万人次。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要打造湖南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和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必须在诸多方面实现改革创新。正因如此,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新常态,永州市委、市政府更加突出保障改善民生,推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尤其在民生大事项目中坚持“直接惠民、突出重点”的原则,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将补短兜底的民生工作往细处做、向深处推,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生”是始终不渝的行动,是念兹在兹的情怀。如果把获得感、幸福感与新旧动力转换结合起来分析,我们看到永州市进一步提高民生水平,是有理论支持和战略遵循的。
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从制度层面精准突破。从法治层面准确划定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合理配置资源,强化政策供给,直击痼疾病灶,解决了民政民生服务能力短腿、兜底民生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注重统筹协调,从执行层面精准发力。通过把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准群众,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补短板、增福祉,尤其从群众需求入手推动的幸福社区建设和城乡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应民所想所求、为民服务解忧。永州民政寻求民生兜底补短“最大公约数”的具体实践,推动了自身调整和全面转型。通过突出民政“改革、基层、项目、管理”四个重点增强自身动能,着力改革束缚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破解了影响工作开展的资金不足、协调乏力、环境不优和人手不够用等实际困难;通过正确引导基本民生保障预期,不断提高民政民生工作的影响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触手可及;通过加速推进湖南民政“人本化、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框架下的民政实践,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维,确立了“十三五”民政“惠民生、促改革、优服务、强基础”的重要任务。这些涉及“兜底补短”的实践与思路无疑是全面深化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保障。
通过最大化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与民政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兜底作用,让永州的民生情怀进一步融入改革与发展之中。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始终如一的坚定选择,没有来自于群众、植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坚定信念,就不可能于泥沼中开辟一条崭新的
民政可持续道路。永州市的实践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思考民政兜底机制以及民政发展的框架。(茹 蓓)
永州市“补民生短板”系列报道之一:
应民所想所求 为民服务解忧 湖南省永州市寻求民生兜底补短“最大公约数”
(《中国社会报》2016年3月22日头版头条)
本报记者 王 铭
如何在群众“获得感”与“新旧动力转换”之间实现无缝切换和协调统一,湖南省永州市的做法是坚持“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工程、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三大原则,通过加大政策供给、强化制度创新,让民生工作成为凝心聚力的最强磁场。
之于永州,一方面正在打造湖南对接东盟桥头堡、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但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对“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市情。全市635万人口中,尚有58万多人未脱贫,每年有近100万人次的贫困群众需要民政部门的救济和资助。
为了补齐发展短板,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底线思维,从法治层面准确划定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出了民政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重要作用,为打造品质活力永州的新战略奠定了基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深入永州,全方位记录这里应民所想所求、为民服务解忧,寻求民生兜底补短“最大公约数”的具体举措。
创新机制:为民服务执行有力
近年来,永州市从政府工作的角度,把改革战略设计细化为工作中的具体抓手,尤其把民政兜底保障为支点的杠杆力量,相继运用到了基层的和谐治理之中,作为加快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长短腿”问题的突破口。
为了解决基层民政工作在资金配置、能力保障等方面的困境,永州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后,于2014年2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民政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延伸村级民生员服务网络,从政策层面解决了基层民政工作人员配置、用人机制、经费保障等关键问题。还在当地院校建立民政干部培训基地,对基层民政队伍实施精准培训,大幅度提升了民政为民服务的执行效能。
尤其是2012年以来,永州市通过实施“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等社会救助示范平台创建活动以及“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的快速运行,不仅建成了为民服务的标准化示范平台,还实现了救助申请人与救助部门申请诉求和办理结果的高效对接,使社会救助综合效应明显提升。
为了实现精准救助,永州市于2012年全面启动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出台《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并建立了低收入家庭认定机构。目前,正依托“智慧永州”电子政务云平台消除信息孤岛,整合“民政一张网”的建设思路,规划布局市级信息比对平台建设。
2012年以来,永州市还通过建立城乡低保责任追究、标准化管理等制度,确保民生兜底保障规范化、法治化运行,通过将县(区)、乡镇、村(社区)和民政、财政、监察、金融机构及相关人员纳入绩效评估、追责范围,形成了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
精准施策:做好补齐短板加法
须臾不忘是“民生”。仅2015年以来,永州市政府就先后出台了《临时救助办法》《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社会救助突出问题主动发现及时纠错机制》等制度,为兜守民生底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永州市民政局局长肖余胜介绍,为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永州市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依法完善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形成了临时救助与慈善事业及其他社会救助措施紧密衔接、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运行机制。
资金保障方面,各县(区)财政按本地人口总数每人不低于1元、市级财政按市辖区人口总数每人不低于0.5元的标准预算安排临时救助资金,并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增长。同时,从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的公益金中,每年提取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临时救助;从接收的社会捐助资金中,每年列支不低于10%资金用于临时救助。
永州市地处湘粤桂三省份结合部,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任务繁重。近年来,变“在家坐等”为“主动救助”,根据街头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等不同类别,及时送入医院进行救治,仅去年就救治救助1.4万多人次。2013年,永州市救助站百日救治患有精神障碍的香港人梁伟(化名),并帮其与家人团聚的事迹一时被媒体争相报道,民政部称赞“此举为流浪乞讨救助系统争了光”。
未成年人保护也是永州市的亮点。通过开展“流浪孩子回归校园”“合力保学,救助困境未成年人”等活动,开展了流浪未成年人返校复学、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教育培训、回访等工作。还对多所学校和困难学生家庭进行了走访排查、摸底登记,对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的未成年人给予救助。
同时,永州市坚持制度化解决退役军人“三难”问题,深化“四帮”、优抚关爱、个案解困等活动,仅去年就帮助265户困难优抚对象实施了危房改造,在368户中建立家庭病床,为1.4万名优抚对象开展送医送药等服务。
当前,为服务精准扶贫战略,永州市民政部门正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着力发挥自身职能。永州市民政局及后盾单位开展扶贫的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紫荆村,工作队把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作为培育主导产业的突破口,采取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一年来通过发展产业、政策兜底、医疗救助等精准措施让15户68人脱贫,完成了30%的脱贫任务。
社会福利:助力民生温暖幸福
“民生兜底补短的最大公约数是群众最广泛利益的平衡点,也是最能激发社会内生动力的关键点。”肖余胜表示,近年来通过把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准群众,把工作往细处做、向深处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补短板、增福祉的成效显著。
永州市道县社会福利院通过与县中医院紧密协作,在院内设立康复医院,由医院派驻30个医护人员入驻,满足了大病可医、小病可疗、无病可养、临终可孝的养老功能,累计解决了200多名五保、低保、重点优抚对象和80多名社会老人的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需求。在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县双牌,通过“公办民营”改革,引入湖南康乐年华的专业养老服务团队,确保了特殊困难老人生活无忧,缓解了社会刚性需求。
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早已倒逼永州加速应对,当地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均开始释放最大的诚意和温情。近几年来,永州市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从金融、土地、规划、税收、运营补贴等领域加大扶持力度,激活了市场力量的参与,近三年来每年增加养老床位都在2000张左右。
肖余胜介绍,永州市今年将进一步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公办与民办、社区与机构合作,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新业态。同时,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全面推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险投保等工作。
与此同时,永州市正在推进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和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把困境儿童的分类施救纳入“救急难”试点范围,将“明天计划”施救对象从集中供养孤儿拓展到社会散居孤儿。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做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工作。
永州市“补民生短板”系列报道之二:
从群众需求入手推动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 “幸福社区”工程为打造品质活力永州筑牢基础
(《中国社会报》2016年3月29日2版)
本报记者 王 铭
“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系统化治理”,这些服务群众的最新元素,正融入湖南永州居民的生活之中。近年来,永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做实做优社区、重构社区架构、实施网格服务、着力信息支撑等系统工程,让“幸福社区建设”计划从文本变成现实。
“幸福社区建设是服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品质活力永州’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环节。”永州市民政局局长肖余胜介绍,通过从群众“需求端”入手,推进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让群众享受到了“一口受理、一网代办、一章审批、一心为民”的优质服务。
做实做优 服务能力更有底气
在整体布局中,优化资源整合,构建集约式社区服务平台是永州市的关键一招。
通过加大政策供给,“十二五”期间,永州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实施社区服务阵地标准化建设;围绕“社区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使用效益最优化”目标,探索建立了社区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全市各级投入2.57亿元资金,改扩建社区60所、新建120所。
在此基础上,永州市构建扁平化社区组织体系,在社区设立“一委一会三站一办”,重点强化服务职能。
冷水滩区梅湾街道翠竹园社区党工委书记邓洋波表示,通过重构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和便民服务站、综治信访维稳站和网格管理站及综合办公室为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构架,将社区居委会与社区“三站一办”分设,依法推动居民自治,重点承担政府在社区的公共服务,组织开展便民利民服务。
同时,永州按照1.5万至2万人的规模,整合调整社区规模,构建“半小时步行服务圈”。按300户或1000人左右的规模和“单位型、小区型、街巷型”三种类型合理设置网格,实行精细化管理。
2015年,永州市还开展了全面清理规范村(社区)承担公共事务专项活动,全市共清理减少26类进社区的公共事务、25类进村的公共事务。目前,永州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下沉到社区的人员经费、工作事项经费全部核算下拨到社区,实行责权利相统一,逐步实现了“自治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机制好”的目标。
职能下移 服务供给更加充分
近年来,永州市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前移服务关口,下放服务事项,面对面、点对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事权下放、人员下放”带来了新气象。2015年初,冷水滩区将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信访、安全生产等42项社会管理事项,民政、劳动等32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放到社区办理,实行扁平化管理,办事处不再设立政务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近80%的干部下派到社区工作,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管理无盲点,服务零距离”,得到群众点赞。
譬如,居民办理社会医疗救助,以前要到办事处民政办申请,再到民政局审批,现在下放到社区,居民直接在社区就可以申请,并由社区为居民到民政局代办审批。
“通过扩大社区为民服务范围,就是要使群众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在半个小时范围内能解决80%以上的生活问题。”零陵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得更形象,通过建立涵盖基本公共事务、社区商业服务、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福利、社区爱心服务等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让群众家门口的事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目前,永州正在尝试改变原有考核方式,将社区工作单列一个类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并赋予社区对职能部门服务基层、办事效率等方面的“逆向”考核权,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在部门中“打转转”的现象。
网格管理 智力支撑品质服务
网格连心,管理贴心,服务暖心。一件件实事好事通过网格化、信息化办到了群众家门口,使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4年以来,新田县启动湖南首个县级云平台“智慧新田”建设。这个综合信息平台集电子政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等于一体,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社会治理信息的安全快速流转、互联互通和多方共享。
网格化管理是手段,信息化支撑是载体。如今,新田县通过将云平台向乡镇、社区(村)延伸,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操作服务热线系统、事件处置系统的集中“发力”,为城乡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真正做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新田县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社区服务质量的实践是永州市的一个缩影。通过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永州最大限度地加快了问题“反应-解决-反馈”的速度,缩短了服务群众的距离、优化了治理效能,增强了与居民沟通、反映诉求、解答问题、宣传政策、便民服务的能力。
与此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创新社区规范管理,除了“前台集中受理、后台分类处置”的机制得到高效运行以外,还建立反馈制度,推进“无假日社区”建设,加大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力度,确保社区公共服务真正落地。
譬如,双牌县实行社区-单元-小区(院落)-楼栋-信息员的层级管理,消除了社区管理盲点,提高了社区管理效率,社区居民生活更加安定和谐。江华瑶族自治县实施“居民千件事,社区一张网”的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卡、承诺卡、服务卡、活动记录卡,网格内居民遇到困难或需要医疗、维修等生活服务时,就联系有相应特长的党员提供一对一服务,实现了“卡片式”动态管理。
“社区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最直接体现,从多头受理到一站式服务、从群众来回跑到部门协同办、从现场办理到网上办公,这些举措为社区服务创造了更多可能。”肖余胜表示,永州市还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缩短“供给侧”与“需求端”之间的距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永州市“补民生短板”系列报道之三:
“新常态下的民政发展需要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永州市民政局局长肖余胜谈民政改革转型的路径选择
(《中国社会报》2016年4月1日4版)
本报记者 王 铭
新常态下永州民政转型发展的路径,在湖南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永州以“坚持法治思维,深化民政改革”为总基调,突出“改革、基层、项目、管理”四个重点,开启了民政转型的永州路径。
这样的选择源自民政外部与内部的现实压力:永州市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地处东盟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中部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圈的交汇叠加之地,与衡阳、郴州同属湘南三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需要民政发挥社会建设骨干作用,以此营造经济发展的和谐氛围。但与此同时,民政工作历史欠账较多、承载运行能力短腿、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改革创新力度不大等问题,则成为倒逼民政改革转型的内生力量。
“伴随社会转型加速,社会矛盾的关联性、易变性、敏感性增强,正确处理和适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对民政领域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更高。”永州市民政局局长肖余胜对本报记者表示,经济新常态下的民政发展需要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其改革转型重点在系统谋划、精准发力,没有捷径可走。
“民政改革关联性很强,且体量很大,必须运用系统性思维。” 肖余胜分析,目前国家和地方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并未把民政事业作为独立社会事业部门,这种体制导致了民政事业投入长期处于低水平,使得民政事业发展滞后于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在低水平财政安排中存在无序和散乱,预算安排不足,社会资本因缺乏政策引领,难以进入民生事业领域。民政事业经费难以保障,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民政工作领域不断拓展、任务日益繁重的实际需要。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是永州民政改革突围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解决了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破痼疾、补短板。
于是,坚持问题导向,成为永州市委、市政府强化民政“双重作用”的注解——
一方面,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关注群众的兴奋点,从影响民政事业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入手,出台社区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政策支撑体系,形成了具有永州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业相关政策,以及殡葬事业发展与区划地名管理等有关文件,完善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民政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兜底作用,加大社会救助等领域的政策供给和财政投入。 城乡低保 “阳光行动”,为困难优抚对象解决“三难”问题。
为了提升民政服务群众的实力,永州市委、市政府对民政工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缺口、工作难题、机构改革、人员配备等问题进行了安排。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均衡发展”的思路,建成了一大批民政服务设施。
这些以解决群众所求所想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政策创制,着力改革束缚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破解了难题、促进了平衡,破解影响工作开展的资金不足、协调乏力、环境不优和人手不够用等实际困难,为“十三五”全面建设“品质活力永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肖余胜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民政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十三五”时期,永州民政将围绕省民政厅提出的“人本化、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步伐,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在“惠民生、促改革、优服务、强基础”等方面精准发力、全面提速。
在保障改善基本民生领域,核心是增强服务对象获得感。将把保障民生作为全面转型升级发展的第一追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发挥民政兜底保障作用。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核心是增强民政服务实力。将按照“补短板、扫盲区”的要求,注重民政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均等化,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基层民政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多渠道整合民政事业发展资源,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在强化基层能力建设领域,核心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把强化基层作为全面转型升级发展的前提基础。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加强基层民众服务设施和民政队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城乡民政服务制度一体化建设,实现民政服务由单一的“救济型”向“普惠型”转变。
在改革完善制度体系领域,核心是引领民政规范化发展。将改革创新作为民政全面转型升级发展的原动力,加快完善民政制度体系,破解影响和制约民政事业发展难题,确保民政事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只有踩准了转型的风口,方能激活民政改革的动力。肖余胜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大量社会事务逐渐回归社会,正倒逼民政工作在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福利服务和慈善公益服务等方面探寻新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人口结构老龄化等特定领域的改革,更是声声急迫。这些都是永州民政“十三五”时期改革攻坚的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