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洲原住民的“舍与不舍”
空中俯瞰磨盘洲,通体俱绿,岸夹东西,洲指南北,像一个巨大的指北针。
即将搬离住了一辈子的磨盘洲,陈锡明让记者给他和老伴在老屋前拍照留念。
67岁的周建民,一家六代都住在洲上,尽管离开故土有些不舍,但能结束常年水患之苦,开启一段新生活,也是不错的选择。
寻野花、捉蝴蝶,陈锡明的弟媳陈思思很喜欢这样的“慢”生活,以后搬到城里住,她也很期待,小孩能上好学校,老人看病更方便。
68岁的易强洪在镇上租了房子,但他还是习惯每天回到洲上,打理自己的菜地,“城里什么都方便,就是想吃自己种的菜。”
长沙磁悬浮列车穿浏阳河而过,透过车窗,可一览磨盘洲全景。
进出小洲唯一的水泥路是10年前修建的,以前居民过河都靠船。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与磨盘洲仅一河之隔,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星沙时报全媒体记者 文/ 盛磊 图/章帝
长沙城东,浏阳河像碧色绸带,五十里水路到湘江,却牵不走被它包裹和浸染的磨盘洲。
举目四顾,长沙南站屹立西南,黄花机场腾飞东北。在加快建设富饶美丽新湖南的大趋势下,今年4月,磨盘洲被宣布纳入即将建设的长沙国际会议中心规划中。
这个不到300亩的小沙洲,如今已不仅是“浏阳河明珠”,还是长沙城主打“山水洲城”名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磨盘洲上常年遭受水患的26户“原住民”,近年来陆续和政府签订拆迁协议,离开小洲,开启崭新生活。然而,部分上了年纪、不舍故园的小洲居民仍眷恋地说:“项目还没有正式启动,我们还想在这里种种菜,多感受下这里的田园时光。”
一篮瓜菜一份情,萝卜名噪农博会
又到汛期,加之上周末下了场雨,浏阳河水位被抬高了不少,几乎与进出小洲的唯一道路平行。
“这条水泥路是2008年建的,之前小洲居民出入都靠船,家家户户都有船。”村民小组长陈锡明说,洲上土壤肥沃,种出来的小菜特别好吃,白菜、冬瓜、豆角等清甜爽口、原汁原味,“最有名的要属青皮萝卜,每年的农博会上都要露一露脸。”
“洲上环境好,住着舒服,就是水患大。”1998年和去年的特大洪灾,是陈锡明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几经冲刷的老屋依然屹立不倒,墙上水渍清晰可见。
“以前一涨水,我们就把粮食备足,一二十天不过河没问题。现在只要多下会儿雨,涨一点水,孩子们就会担心我和老伴的安全。”陈锡明说,不仅孩子们操心,政府也关心,一到雨季就有干部每天巡堤,发现水位猛涨,马上通知居民撤离。
罗黎争洲打官司,河底捞出石磨子
善化县志云,东山市下,滩上有大石磨,故名磨盘滩。
问起磨盘洲的历史,陈锡明一下来了精神。清末,陈锡明的爷爷那一辈便来到洲上,如今已是第五代。
当地一直流传着河底沉有金磨子的说法。2003年的一天,一放牛娃无意间发现洲尾河底有东西,消息传开后,经打捞,人们捞出了一架重约千斤的石磨子。
陈锡明说,磨盘洲曾是个芦苇和荆棘遍布的荒洲。洲虽小,但牵涉大,因拥有开发价值曾引发河东罗氏家族和河西黎氏家族大打官司。州府最后判定,船走河西,洲归河东,得到罗氏家族应允的浏阳葛家乡农民周先谷成为洲上第一个原住民。
此事轰动了长沙城,五美乡的陈姓、仙人市的卢姓、本地的刘姓先后来开发沙洲。最开始洲上5户人,经过发展,磨盘洲最多时达到26户97人。
“洲上人虽不多,但邻里关系和谐,哪家有红白喜事,全洲人都会去帮忙。”陈锡明说。
小洲迎来大发展,居民奔向新生活
如今小洲上包括陈锡明家这栋即将拆掉的房子在内,只剩下3栋原始建筑和3栋临时板房类容身之所,约10人还住在洲上。
68岁的易强洪去年签了拆迁协议。老屋被拆除,他在镇上租了房子,离磨盘洲5公里路。每天他都会骑车来到洲上,打理他的菜地,“在城里住不再担心水患,但我还是习惯每天干点农活,也想再多看小洲几眼。”
从划入高铁新城片区,到划入国际会展片区,再到如今又列入国际会议中心规划,磨盘洲周边发展日新月异,居民有目共睹。
陈锡明介绍,小洲所有居民包括暂住在这里的,都知道完全搬离是迟早的事,但住了一辈子,多少还是有些不舍,“磨盘洲像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将来什么样,我不知道,但肯定是越来越好,我还想亲眼见证呢!”
“镇干部说了,长沙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用地面积545亩,其中磨盘洲作为配套项目只占175亩。”陈锡明说,“我猜还会留下部分低洼的滩涂地不会开发,到时这里可能既会有洋气的地方,也会留下不少老样子,我会常回来看看。”
[编辑:杨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