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重庆红岩献花取土 红岩精神代代相传

25.08.2015  01:41

(在红岩村,红网《最后的胜利》重庆报道组拉旗留影)

(来自上海的蒋老先生及同伴与记者在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前合影)

(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屋内,原南方局工作人员睡过的简易竹板床)

(在红岩公墓前,记者敬献鲜花)

(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曾讲过课的防空洞,洞内阴暗潮湿。图为记者洞口取土)

(站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前的操场,放眼望去,高楼林立)

   最后的胜利》系列报道

   纪念抗战胜利红网《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

  视频: 红网《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仪式

  湖南卫视报道: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红网将推出大型报道《最后的胜利

  湖南经视报道: 全媒体融合传播 8组记者找寻抗日战争的湖南记忆

  潇湘晨报报道:《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
   红网全媒体报道团赴抗战名城挖掘湖南故事

   红网见习记者 沈梦艳 记者 李逢源 重庆报道
  
  重庆市渝中区一处海拔100多米高的山包,因主要地质成分为侏罗纪红色页岩而得名,又因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驻办于此声名远播,红岩村,已然成为一块革命圣地。
  
  如今,“红岩”二字成为了重庆的城市标签。2002年5月23日江泽民在重庆考察工作时曾表示,“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日,红网大型策划《最后的胜利》报道组来到红岩村,向红岩公墓安葬的十余位革命先辈敬献鲜花,并在周恩来、董必武讲过课的防空洞内取土将红岩精神带回家。
  
  上午9时,记者手捧鲜花来到红岩村。从山脚抬头眺望,山顶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展翅飘扬,站在半山腰的操场眺望山对面,江北区高楼林立,突显现代化。
  
  前往红岩公墓的路上,蝉鸣阵阵,树木葱茏茂密,燥热的天气里,沿路登梯不乏游客。资料显示,这块地本是实业救国的饶国模女士经营的“大有农场”,1939年春,她将自己苦心创办的“大有农场”交给中共南方局建立八路军办事处。
  
  而后建设的八路军办事处大楼选址在西北坡上,是一栋外看二层、实为三层的深灰色大楼,占地800平方米。底层是公开机关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二楼是南方局机关和领导同志的办公室兼卧室。如今,大楼虽已翻新,朱漆味儿浓,走进屋内,依旧是窄小竹板床、单薄的被褥和简易家具,可想而知当时环境多么艰苦。
  
  来自上海的蒋老先生来渝一行共有9位老人,平均年龄65岁,第一次来到重庆的蒋老称来到红岩村只为亲身感受抗战文化,他感慨,“当年条件已经那么艰苦还遭受国民党的监视,这场胜利真不容易。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南方局、办事处和《新华日报》在重庆期间,先后有十余位同志和家属不幸逝世,安葬在红岩墓地的十余人均为外地人。
  
  公墓后的石墙上,镌刻着包括周恩来父亲周懋臣、邓颖超母亲杨振德、原上海中央局书记黄文杰等在内的13名烈士的姓名和简介,其中支持革命的湖南长沙籍杨振德、参加过长征的湖南籍白先德、从事党秘密工作的湖南衡阳籍廖苓顽3人均安葬于此。
  
  在红岩公墓纪念碑前,报道组献上鲜花、三鞠躬。随后,在周恩来、董必武等革命烈士讲课的防空洞,报道组用特别制作的陶罐“胜利的子弹”,盛装一杯土,将带着用热血与生命锤炼成的红岩精神带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