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职业教育——从“德国质量”看中国制造提质
走在德国的大街上,有时候会碰到热情打招呼的德国人,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居然是十分标准的中文“你好”。同样,如果碰到一群学生,他们也会略带调皮地不断叫喊着“你好”。这样的问候,很让人感觉到了中国的影响力,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德国对中国的重视和德国教育的前瞻性。
事实上,谈起德国质量的成功,德国特有的教育模式被很多人提及,也成为一些旅居德国的华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德国的教育模式到底如何独特,已经在德国生活了近25年的中国导游向我们谈起了他的认识和感受。
对于大多数德国孩子来说,对他们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考试,是他们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一年的某一天,德国的学校会以一种做游戏的方式,对所有三年级的孩子来一次“测试”,在此之前,德国的学校一般都不要求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更没有任何的课外补习班,学生在学校只需要完成基本的认读和数学的学习。
这次全方面的“测试”考题,将会被送往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家科研机构,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判断出每一个孩子适合学习的方向和发展的前途。也就是在这次“测试”之后,德国的学生一般会被分为3种:一种是科研人才,这样的孩子将会保送至上大学甚至是读到博士,将来主要从事科研之类的工作;第二种是适合从政、管理以及技术人才,这类孩子不一定上大学,很多人将会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将来从事某个行业的工作;第三种是特殊人才,需要继续观察才决定发展方向。
一次“测试”就决定前途,看上去似乎并不“科学”,然而德国人却认为这是最“科学”的结果。由于很多人关心德国的留学,导游除了介绍德国的大学之外,还特意推荐了德国的职业教育,认为这也是国人可以留学的方向。事实上,良好的职业教育,正是德国质量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也称之为双轨制)职业教育。把在企业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相关工艺知识的教育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制度。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这种极具特色的教育体制是德国的独创,从1880年就开始实行。此种职业教育是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每个学生要经过3年学徒工式的教育培养训练,其中两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两年在学校的学习培养费用,由相关的州政府财政出资,一年在企业的实习,由相关企业出资。据统计,全德约有70%的青少年(测试中的第二种孩子)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这样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各类专业技术工人是许多青年心仪的,薪酬待遇与英、法、美、日等国的白领阶层相差无几。这也许是铸就“德国制造”和“德国质量”的秘密所在。
纵观当今世界,只有德语文化圈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将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历史原因,熟练的产业工人几乎没有,也在客观上对中国制造的质量提升造成影响。后来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过无论是社会认知、地位及待遇等,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