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时评】“甘愿被骗”背后是对懒政的焦虑
漫画/ 毛洁如
11月11日早上7点,随着火车慢慢靠近宁波火车站,一个由25岁初中毕业的陈某掌控的17人诈骗团伙终于破灭。此时,躺在家里床上的老刘很是激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警方终于给他报了一箭之仇,只是这代价有点肉痛,足足54万元。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在被骗走7万元的时候,老刘已经意识对方有问题了。可他选择继续被骗,原因是:想看看骗子究竟能骗走多少。(11月12日《钱江晚报》)
明知受骗还不停地给骗子汇钱,对于老刘的举动似乎除了“傻”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形容的了。不过,面对老刘“才这么点钱,公安应该不会管的,干脆就赌一把,继续给骗子骗,把数额弄大一点”的解释,公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表情恐怕会迅速凝固在脸上,一肚子的说辞也会不自觉地咽了回去。
“把事情闹大更能让公安关注”,老刘的想法到底是聪明还是傻?或者说,有多少人处于老刘这一境地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想法?尤其是,当老刘的被骗金额高达54万元,而警方也真的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一举破案的时候,上述问题恐怕更不好回答了。
“看骗子能骗走多少钱”与其说是一个“人傻钱多”的故事,不如说是展现出了公民对公权力懒作为的焦虑。54万元不仅是被骗的钱财数量,更是在公民心中请动公权力出面为自己讨个公道的“价码”。这里透露出的是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感。
从这一事件中,更应该被指指点点的显然不是公民老刘的愚蠢行动,而是公权力本身。打击骗子,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是公权力义不容辞的责任。公权力没有理由戴着眼镜看人,把涉案数额当成是否出手、是否要认真对待的必要条件,可现实中的表现是否能与自己的职权责任相匹配?为什么会让公民有一种“高人难请”的无奈?是什么让公民觉得自己有理由相信“公权力一定会在为自己撑腰这个问题上偷懒”?公权力对于公民维权的支持力度是不是还有待提高?
无论是站在法律还是情感的角度,都能很容易地对老刘的做法进行居高临下的批评,但哪怕是声音最高的批评者心里也清楚这样批评的效果如何。其实大家现在最关注的,显然不是老刘是否已经明白了自己该不该,而是能否通过完善制度和问责机制,让公权力展现出公民希望的灵敏与警觉。毕竟,如果公权力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捍卫公民权利的决心和能力,别说老刘会继续坚持自己先前的做法,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公民不得不采取同样的办法,通过“看骗子能骗走多少钱”的方式来哀求公权力出手相助。这或许是骗子们的福音,但却是法治社会的一曲悲歌。
[编辑: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