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瓦窑堡:老照片里感悟历史斑驳的印记

06.09.2016  20:06


(瓦窑堡会议纪念馆前的毛泽东塑像。)


(“追寻少奇足迹 弘扬长征精神”系列报道走进瓦窑堡。左五为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馆长徐宏伟。)


(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并与当地的红军胜利会师,同年,中央机关迁往瓦窑堡。)


(瓦窑堡会议油画。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 党的任务决议》等决议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会议关于政治形势的决议和毛泽东的 报告,圆满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红军进驻陕北后,当地的群众积极参军,将满腔热血投入到火热的革命中去。)(会师后的红军,战士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好年华,历经革命淬炼,成了革命中坚力量。)


(会师后的红军,战士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好年华,历经革命淬炼,成了革命中坚力量。)


(瓦窑堡展览馆后面的毛泽东、林伯渠旧居。)


(这座在教科书上出现过无数次的小楼,终于得见庐山真面目。)


(瓦窑堡镇铁狮子巷126号,门口的“刘少奇旧居”、“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两块牌子,昭示着这里的不凡。)

     追寻少奇足迹 弘扬长征精神”系列报道之十五:图说瓦窑堡

  从延安市区出发,一路向北大约2个小时的车程,便到了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一路上,革命老区的气息越来越浓,这里是共产党人心中的圣地,红色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延安成了中国的“希望之地”,瓦窑堡,就是最初开始耕耘这块圣地的地方。

  当“追寻少奇足迹 弘扬长征精神”系列报道走进瓦窑堡,记者走过那深街小巷的石板路,抚摸窑洞静立的煤油灯,静静凝视墙上那一幅幅记录着风云历史的老照片,心中涌现起无限的感慨。在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馆长徐宏伟的带领下,记者不断按下快门,希望通过一组图片,重现当年的历史风云。

  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来,“这两天还艳阳高照呢,今天就转凉了。”徐宏伟带着记者走进纪念馆,铺满青砖的地上已经被雨水浸湿,倒映着亮光,让人眼前清 澈明朗起来。毛泽东主席的铜像屹立在广场中央,坚毅的眼神,注目着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宣言诞生地、红军东征抗日出发点,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研究这段不凡的历史,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徐宏伟现在已经成了瓦窑堡会议历史研究领域的专家 了。

  展览馆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是一段段沧桑的历史记忆。在一张名为《会师后的红军》的照片前,记者久久凝视,照片拍摄于1935 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当地的红军胜利会师之时,受当时条件的限制,照片并不清晰,战士们脸上的表情却让人为之动容,战士们黝黑的脸庞上,印着会心的微笑,正是二三十岁的好年纪,经历二万五千里,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他们成了革命最忠诚的中坚力量。   

  沿着纪念馆对面一段两面都 是青砖墙的石板小巷一直往里走,便是瓦窑堡镇的下河滩田家院。院子围墙外,一尊石磨静静地蹲在那里,迎接着每一个对它产生好奇的人的目光。当年,这里的老百姓,就是用这种石磨磨出一碗碗可口的面条,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陕北人。“这样的石磨磨出的面,好吃的很!”徐宏伟说。

  走进田家院,一幢五孔砖窑的建筑出现在记者面前,这场景,曾无数次在书本里见到过,红色标示牌上,“瓦窑堡会议旧址”大字,一下子将记者拉回了那个热血 沸腾的年代。推开刻着岁月印迹的木门,走进会场,空间并不大,已经修缮保护起来了,两张八仙桌一对,便是会议桌,6条长木凳和炕头就是与会人员的座椅,窑洞后堂的火炕上摆放着一张小炕桌,炕桌上摆放着几份史料和一盏煤油灯。

  会议室的土炕正上方,一幅反映当年瓦窑堡会议场景的油画分外醒 目,毛泽东主席正在激情洋溢地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在座的同志神采奕奕,长征的胜利,抗日的决心,一片光明的革命形势,在大家的心中埋 下了夺取最后胜利的希望。瓦窑堡会议,历史评价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瓦窑堡镇铁狮子巷126号,门口的“刘少奇旧居”、“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两块牌子,昭示着这里的不凡。 但这似乎并未给当地的居民们带来什么影响,几位普通的居民正在闲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逗得大家时不时哈哈大笑起来。记者的到来,让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很是好奇。“请问这里以前是刘少奇住的地方吗?”记者随口问到。

  “是的啊,就住在那里。”老人顺手指了指面前的一幢两层小楼,墙体已经斑驳,旁边的电表箱锈迹斑斑,房前杂乱堆放的纸皮、木板,屋内拥挤的居住环境,让人无论如何想不到,这里曾是一代伟人的居住地。老人告诉记者,“这间房子现在已经租出去了,里面还住着人。

  岁月无言,那些斑驳的历史痕迹,无论经历了多少沧桑,都不曾失色。(星辰全媒体记者 王希文 通讯员 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