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放牛捕鱼,靳江河边的慢生活
花开寻种,饮水思源。长沙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
浏阳河、捞刀河、沩水、靳江河、龙王港……湘江的众多支流,在长沙城内静静地流淌着。
它们从哪里汇入湘江?河边又有着怎样的日常?最里手的长沙老口子恐怕也未必能知晓它们所有的故事。
我与靳江河的相遇,始于2016年的一场春游。
春光烂漫的日子,踩单车溯流靳江河是件美妙的事情。我和闺蜜从猴子石大桥以南的靳江河入湘江口——柏家洲出发,沿河堤溯流而上,搜寻河边最朴素的生活。
靳江河口,水面氤氲、波光粼粼,映照着日出的白光,颇有些清灵。不禁张开嘴巴大口呼吸,空气里夹杂着的都是水草的清新,久违的陶然悠然。
当都市还在睡梦中时,靳江河边的日子已早早开始——牧马人赶着马儿来到堤上吃草了。
牧马人名叫周建波,一年前从重庆来到妻子老家长沙,以出租马匹为生。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岸边草地上一个简陋的草棚就是马厩。
“晚上马放在河边过夜不怕丢吗?”“城里人素质‘辣’么高,谁会想来偷我的马儿咯?”周建波憨笑两声,“川普”里带着点儿长沙味。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周建波就以每天五百元的价格将马租给公园,游客付上二十块钱,就能骑着马在公园绕一圈。平时如果有人要在靳江河边骑一段,他也乐得其所。
但更多时候,他就像我们遇见时的那样,坐在靳江河边,听着收音机,看着“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从清晨到日头下山。
日出又日落,靳江河边的时间显得慢吞吞,似乎与“工作日”扯不上关系。
在城市白领开始涌上公交车去打卡上班,堵在隧道或桥上的早高峰时段,靳江河边已陆续有三三两两的人们带着渔具来钓鱼。
靳江河又名瓦官水口,发源于长沙市宁乡县白鹤山寨子冲,自西向东流经宁乡县、湘潭县、望城县,全长87.5公里。随着城市向西生长,2010年靳江河开始了整治开发。
水质变好了,鱼自然多了起来。据附近的村民说,靳江应该是湘江长沙段支流中“最干净的一条河,鱼最多”,有人曾在这里网起过一条80斤重的青鱼。
索性停下单车,一屁股坐在河堤上,闲闲地看着垂钓的人们撒饵、栓钩,把收获的鱼儿放进水中的网篓。
放眼望去,柏家洲芳草萋萋,靳江河流水淙淙;抬眼远眺,桥对岸车水马龙,晨雾中高楼巍巍。
不远处,靳江河上横跨着一新一老两座桥梁:新的是2009年通车的潇湘南路靳江河大桥,老的是1982年所建,已是危桥。人们聚在这里闲话家常,从初来乍到到朝夕相见,从陌生到熟悉,从异乡客到“圈中人”。
然而绕城高速上的靳江河大桥似乎也成了城区与乡村的分界线。
一桥之隔,桥这边是数十层高楼的都市景观;桥那边是平整的金黄色的稻田。
都市与田园,现实与理想,共生亦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