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县创业故事 黄军民养猪记
黄军民和他的养猪场
在桐木溪乡华兴村的一座小山坡上,七八座猪舍错落有致,四周树木繁茂,郁郁葱葱,幽幽小径穿插其中。
刚进入猪场,猪场老板黄军民就告诉记者,养猪是很有讲究的,猪场要建在地势高、开阔平坦的地方,且猪舍以南北向为好,有利于自然通风,特别是建好绿化,可以净化有害气体,吸附粉尘,降低噪音、防疫隔离、防暑降温。
黄军民的猪场叫溆浦县凯鸿养殖有限公司,是他一生的心血。这个猪场占地20多亩,现存栏种猪、猪仔、肥猪共2000多头,是溆浦第二大的现代化养猪场。猪舍分工明确,产房、保育室、公猪室、肥猪室一一独立成栋。场区内消毒池、消毒室、兽医室、配种室、污粪处理等设备齐全。每到一处,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情景,完全颠覆了传统养猪“脏、乱、臭”的景象。
黄军民算得上溆浦养猪第一人,他养猪时间长、技术好、规模大。从1998年开始,他就开始钻研养猪技术。如今,当年和他一起养猪的那批人,经历了起起伏伏后,基本上已转投他业,而他之所以能够在这行站稳脚跟,靠的是勤恳、厚道,加上科学养殖三大法宝。
肥猪
他的勤奋、刻苦、倔强、坚忍、正义,缘于父母的遗传和清贫的成长环境。他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虽只是勉强糊口,但活得很硬朗。
2004年是个分水岭。在这以前,他的职业是兽医,养猪是副业,还算不上养猪专业户 。有了几年的经验积累后,他意识到,正常情况下,猪价的行情比较稳定,一头猪的利润也就是百分之三十左右,如果总是小打小闹,根本赚不了钱。于是,他东拼西凑,借了十多万元与人合伙建起了养猪场。
“那些日子很苦,手上脚上全是水泡,但全身是劲,有奔头。”黄军民给我们讲起了他十年前开始创业的故事。建猪场,他一个人既做挑夫,又做泥瓦匠,肩挑手提,忙里忙外,花了近三个月,终于建好了。
黄军民的妻子常说黄军民傻,做生意太本分,每次出售猪时都比别人少五分到一毛钱,有时还自己垫油费,送货到户。然而,正因为他的老实厚道、诚实守信,当别人的猪滞销时,他家的猪总是供不应求,每年都有一定的赚头,日积月累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
执着而不固执,是他发展事业的根本。学兽医的他,相信科学养殖,崇尚技术创新。也因为如此,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07年,一种叫“高热病”的猪瘟肆虐了附近其他大大小小的养猪场,养猪户损失惨重,有的血本无归,猪场纷纷倒闭。但黄军民的猪场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猪头头膘肥体壮。这一年,成本七、八百元一头的猪,出栏时卖到了两千多元,一年下来,纯利润就达六十多万元。谈起这次经历,他都说运气好。其实,所有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兽医出身的黄军民一直把防疫放在第一位,每一季度都会请长沙的专家到猪场进行一次检测,给猪注射疫苗,每月对猪舍进行一次消毒。花在这上面的钱每年就达十几万元。
猪仔
近几年,养猪的成本越来越高,但猪价、肉价一直比较稳定,这就意味着养猪的利润越来越少。养猪微利润,使他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这几年比较困难,赚的钱都投入到扩大规模,引进设备上去了。”黄军民透露,他每年花在产床、风机、水帘、地热板等设备上的资金要接近六十万左右。这还没加上防疫、建绿化带等方面的投入。
“我的目标是建立一座能容纳一万头猪的大型养猪场,就算一头只赚一百元,一年也能上百万。”他说,再过几年小型养猪场在竞争中必然淘汰,未来的养猪业是“资金+科技+管理+规模”综合实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