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龙舟竞渡的衰落与坚守:造龙舟与参赛者越来越少
19.06.2015 12:59
本文来源: 湖南红网
来源: images.rednet.cn
(龙舟参赛队正在加紧备战。记者 方阳 摄)
红网湘潭站6月19日讯(湘潭日报记者 曾明辉)包粽子、插菖蒲艾叶、挂香包……端午节将至,各种民俗活动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因倚靠湘江、涟水、涓水等多条河流,湘潭的端午节也与龙舟竞渡结下了缘。“不观看龙舟赛,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与亲朋好友一道,赶往江河岸边观龙舟赛,成为湘潭人端午节的期待。
市民热切期盼龙舟赛的另一面,是龙舟制作的传承者日渐老去、参赛划手越来越少的尴尬困境。连日来,我们采访了市龙舟协会会长、划手,以及市内相关文史研究专家,就湘潭龙舟赛这项民俗活动的现状与出路进行调查。
龙舟竞赛里的民俗
临近端午节,关于龙舟的活动增多。下水、练习、接标,各类仪式正在预热龙舟竞渡活动。
6月14日,大埠桥河岸炮声震天,雨湖区城正街道小东门文星龙舟队正在举行龙舟下水巡河仪式,杀鸭祭船、插挂柳条,好不热闹。
时过两天,6月16日下午,九总到十八总的湘江水域间,数条龙舟江中竞渡,进行赛前热身,吸引不少市民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看。码头上的队伍,早准备好了槟榔、香烟,迎接兄弟龙舟队的到达。
“端午节又到了,祝码头上的各位兄弟兴旺发达!”龙舟刚上岸,船上的人便对着码头上的人喊着吉祥话。“江中竞渡,是对手;江中上岸,是兄弟。”这项民俗,62岁的谢菊明称之为“接标”,显示“龙舟人”的礼尚往来。
湘潭文史研究专家何歌劲介绍,湘潭的赛龙舟历史上有明确记载。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许浑在《送客南归有怀》中,写下了“绿水暖青萍,湘潭万里春。瓦樽迎海客,铜鼓赛江神”的诗句。而对现在的“龙舟人”来说,最热闹的时光定格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
乡间龙舟竞相争渡
与湘江这条大江一样,涟水、涓水这些河流,也因端午变得热闹。
“大老远,我们就听到铳炮声、爆竹声,高音喇叭里的歌声响成一片。涓水河上有一座古塘桥,桥上站满了人,两边河岸也有很多村民在观看,密密匝匝的,到处是人。”在湘潭工作的喻小姐,曾目睹2012年湘潭县梅林桥镇郭家桥管区新堤村的龙舟赛的盛况。
何歌劲自小在涓水河畔长大,他对乡间龙舟赛的印象更加深刻。“因河道比湘江窄,也不像如今国标赛事那样有种种限定。那里的龙舟赛,五六条船在小河里竞技,人站在岸上看得一清二楚,十分热闹。”
“男方提着鱼、肉等食品,上岳家拜节。在这难得的休闲时间里,情侣或夫妻一同观看龙舟竞渡,增进感情。”何歌劲笑称,端午节在以前,有着情人节的味道。
目前,在湘潭的各个县(市)区,仍有不少乡镇或村举办龙舟比赛。市龙舟协会会长陈建文介绍,在姜畲、石潭、射埠、花石一带,向来有赛龙舟的传统,今年有可能将继续举办,市里也将举办龙舟竞渡活动。
造龙舟与参赛者变少
“龙舟竞赛中,烈日暴晒,再加上体力消耗大,往往口渴得要命,真的连舀湘江水喝的冲动都有。”62岁的划手谢菊明接触龙舟十余年,提及龙舟竞赛中的“苦”,这样形容。他分析,这也是现在少有年轻人愿意接触龙舟的原因。
我们从市龙舟协会了解到,截至6月16日中午,报名参加今年龙舟竞渡的队伍数量比上届要少。“尽管期待看龙舟的市民越来越多,但会做龙舟的人与愿意参赛的划手却越来越少。矛盾的背后,是龙舟这一民俗传承的衰落与坚守的拉锯战。”
今年60多岁的刘国平是湘潭现有的十几名龙舟制造者之一。2013年的龙舟赛上,他搬出了自己在2006年制作的龙舟,并担任舵手、领队。但今年他并未参与龙舟赛事。“年纪大了,没有精力顾及了。”刘国平告诉我们,现在湘潭会做龙舟的人少了,年轻人学造龙舟的几乎没有。人们若需要龙舟,得到汨罗一带去订购。
社会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除了人员不足、资金困难,“赛龙舟”如今陷入的窘境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何歌劲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过去江河在灌溉和运输方面的作用很大,河道上船只来来往往,农耕文明与人们对水的依赖,使得江河成为重要的水上娱乐场所,赛龙舟便应运而生。如今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变少,而各类娱乐方式增多,这使得龙舟逐渐式微。
“以前家庭子女多,男性多,喜欢竞技。而现在大都是独生子,父母亲出于安全考虑,大都不愿孩子参加这类比赛。”何歌劲分析,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因素。
他希望能通过活动组织方式的变革,追回传统。如在窑湾与杨梅洲相夹的湘江小河道里,回归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竞技模式,不设规则,自由比赛,这样人们的参赛兴致可能会更高一些。
市龙舟协会会长陈建文则认为,龙舟比赛一定要杜绝向周边市州请求外援的现象。他呼吁对参赛选手进行资格审查,确保龙舟赛的公平公正,以此鼓励参赛者,传承龙舟这一民俗活动。
本文来源: 湖南红网
19.06.2015 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