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及对策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根据相关资料,通过纵横比较,对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态势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促进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湖南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趋势,实施科教兴湘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8-2013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步入加速发展期,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发展领域,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主线,以高新园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全面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一)产业规模逐年扩大,经济增长推动有力。2008-2013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989.27亿元,是2008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4%。实现销售收入12777.30亿元,是2008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1%。实现利税1163.22亿元,是2008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3%。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6.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二)区域布局日趋完善,聚集效应日益增强。2013年,作为全省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长株潭三市聚集了全省六成以上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7731.67亿元、2306.81亿元、7281.17亿元和699.16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6.3%、57.8%、57.0%和60.1%,分别比2008年提高0.2、1.9、0.8和6.6个百分点,聚集效应日益明显。2013年,湘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2128.05亿元、660.96亿元、1936.75亿元和132.86亿元,自2008年起年均增速分别为30.9%、29.8%、29.3%和17.8%。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大湘西地区实现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1278.93亿元、344.58亿元、1146.63亿元和83.72亿元,自2008年起年均增速分别为27.2%、26.7%、24.5%和27.5%。
(三)企业规模扩张迅速,骨干企业不断涌现。2008-2013年,随着产业的快速增长,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从企业数量看,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939家,比2008年增加1542家,增长110.4%。从企业规模看,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达到4.67亿元,比2008年提高2.14亿元,是2008年的1.85倍,规模年均扩大13.1%。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673个,占全部企业数的56.9%,比2008年增加1158个,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203个,比2008年增加144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4个,比2008年增加11个。2013年,全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企业1650家,比2008年增加783家,单位数增加近一倍,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自2008年年均增长29.7%、28.3%、29.5%和30.3%。随着高新企业认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骨干企业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产品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额和出口占比分别为98.4%、98.3%、98.7%和98.8%。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产品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额和出口占比分别为95.9%、95.8%、96.2%和96.3%。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产品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额和出口占比也均在六成以上,分别为61.3%、61.3%、61.9%和60.7%。
(四)重点领域集群发展,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围绕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优势区域和龙头企业,积极整合资源,湖南逐步实现了比较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2013年,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航空航天技术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四大高新领域分别实现增加值453.84亿元、260.01亿元、75.63亿元和163.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41.1%、35.9%和29.4%。工程机械、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环保设备、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产值比2010年翻了一番。2013年,高技术行业实现增加值1315.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983.7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高出高新技术产业4.2和3.0个百分点,高技术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高新园区势头不减,拉动作用日益提高。2013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7个高新区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值5983.57亿元,实现增加值428.93亿元,销售收入5708.33亿元,利税577.64亿元,自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增长27.1%、26.0%、26.7%和29.0%。其中长沙和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190.92亿元、增加值1222.59亿元、销售收入3965.79亿元,利税450.19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30.5%、30.6%、31.0%和38.7%,占全部高新区的比重分别为70.0%、69.3%、69.5%和77.9%。2013年,全省有国家级高新区5家,数量居中部第一,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602.9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0.2%。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先后迈入千亿园区行列,其中长沙高新区产值突破2000亿元,创新能力名列全国89个国家高新区第6位。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发展,全省1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部落户园区,其中有9个在高新区内,形成长沙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株洲高新区轨道交通、湘潭高新区能源、岳阳精细化工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示范基地。
(六)科技财力投入增长加快,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2013年,湖南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0位,其中创新绩效居全国第8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居全国第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51%提升到2013年的52.5%。创新合力不断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增强,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实验检测、成果转化和科技信息等服务。全省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达233家,其中国家级22家。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全国技术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反映,湖南的科技财力投入在全国各省区排序,由1998年的第16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15位,其中政府投入为第16位,企业投入为第11位,是近年来投入增长较快的省区之一。关键核心技术大力突破。2008-2013年,共取得省级科技成果4527项,涌现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系统、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超级杂交稻育种等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成果,引领支撑电动汽车、风电装备、光伏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
二、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新兴产业集群。它既包含新兴技术,又涵括高层次技术。与普通技术和传统产业相比,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许多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效益。高新技术本质上是全新的先进技术,可以大幅度地增强产品的功能,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业能够获得首创利润。2013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中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560.67亿元,同比增长19.9%,高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8.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100%)达到6.7%,高出规模工业整体0.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大领域利润率分别达到7.2%、8.2%和7.9%。
(二)高投入。高新技术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是资金密集型技术的普遍特征。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手段是高精密仪器,价格昂贵,而且参加人员大都是高级科研人员,薪水待遇相对较高。2013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规模工业企业投入R&D(研究与开发)经费232.30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投入的85.9%。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为1.84%,比规模工业强度高出1.16倍。分领域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各领域投入强度均高于规模工业整体投入强度。其中最高的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达到2.46%,这是由于改造传统产业投入能够最快见效。
(三)高智力。高新技术具有创造性,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科研队伍及科研人员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综合业务水平要求较高。2013年,湖南省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从业人员占规模工业的32.0%,但R&D人员、R&D全时人员和R&D人员全时当量分别为78868人、56364人和61290人年,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的79.7%、84.7%和83.3%。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在科研人员投入上力度远大于传统产业。
(四)高创新。无论是高新技术还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经济实体,都必须具有技术创新的机能,而且与其他行业相比,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更强更突出。从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的初步结果看,规模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有创新活动企业占比、成功实现创新企业占比、成功实现产品或工艺创新企业占比和同时实现四种创新企业占比分别为88.3%、81.6%、74.2%和19.5%,分别高于规模工业企业占比37.0个、37.7个、40.9个和19.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这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高度创新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五)高势能。高新技术处于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技术领域,因而能够广泛地渗透到各个传统产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传统产业转移到新的技术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技术进步水平;高新技术辐射到各行各业,所发出的市场规模和经济社会影响,都会比高新技术产业本身大得多;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有着很高的态势和潜在能量。正因为高新技术具有以上突出的特点,所以高新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也必然具有与其他产业相比突出的特性。
三、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企业总体层次不高。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规模比较小,2013年,高技术服务业、航空航天技术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三大高新领域分别实现增加值260.01亿元、75.63亿元和163.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35.9%和29.4%。虽然增长较快,但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占比仅为6.5%、1.9%和4.1%,这说明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水平依然不高,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湖南高新技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出口竞争力不强,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抗风险能力较弱。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是湖南发展最好的两个产业集群,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与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产业联系紧密,可湖南的轨道交通装备却相对独立发展,市场占有率与实力还不匹配,影响了主导产品和重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创新能力不匹配。一是科技成果供给与产业发展对接不够。虽然湖南每年都有一大批科技成果诞生,但应用成果少、发明专利少、企业自研成果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产学研机制不健全,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独立研究开发的10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3130项,占全部科技项目的72.7%。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缺乏有效的产学研联合机制,难以形成科技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的整体效应,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不快,质量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据省科技厅调查表明,湖南科技成果在外省转化的比例高达40%。湖南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食品工业占有较大比重,亟需解决装备更新、材料替换、新产品开发等问题,但现有科技成果难以派上用场。科技优势领域与支柱产业发展错位,对接不上,能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现象严重。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薄弱。企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获国家科技奖项数量不多,且多以企业内部研发和工业化为主,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建设的机制尚未形成。重点实验室比较注重科技计划项目的研制和开发,而结合市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工作就明显不够。
(三)政策措施不给力。一是政府配套服务和激励政策措施不到位。政策性金融扶持资金覆盖面低,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担保体系分散风险功能尚未充分体现、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二是科技创新资金缺乏。发达国家在科技成果研究、开发与推广阶段的经费投入比例一般约为1:10:100,据湖南一项登记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查显示,有60.1%的成果所有者认为成果转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有45%的项目是因为缺乏启动资金导致成果尚未转化。可见,资金仍是湖南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首要问题。2013年,湖南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1.33%,低于全国2.08%的平均水平,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R&D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2.3%。全省实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资金中政府投入与促进社会资金跟进投入的比例高达1:8.2,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受限。三是资本市场不健全。与全国总体的大环境相类似,当前湖南地区金融体系仍以金融大型机构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同时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规模有限、企业上市要求较为严格、风险投资退出及运营机制和渠道不通畅等,使得湖南高技术产业难以获得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四是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全省缺乏有效协调产业配套各方利益主体关系的机制。例如,工程机械行业主要整机企业关键零部件采购均在欧美地区,因采购相同配套件而相互竞争,削弱了谈判能力,增加了采购成本。五是中介组织发育不充分。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采购中心、咨询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四)人才队伍不健全。一是科技人才发展缓慢。2013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036.45万人,高等学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分别为110.08万人、5.45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1.21万人,R&D活动人员15.10万人。湖南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占全国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4.5%和3.0%,与湖南人口总数占全国的比重5.3%并不相配。2013年湖南地方公有经济企业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占全国的4.3%,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万人年)占全国的2.9%,这两者在全国的占比相对较低。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不足。湖南虽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多万,但科技成果应用型人才不多,特别是精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统领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也不多。另外,能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将图纸变为合格产品的高级技术工人非常稀缺。
四、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把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重点,以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稳步推进。
(一)构建区域性高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议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立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智力资源优势,发挥该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同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对一些其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领域和国家级的重点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长株潭城市群市产业结构相吻合的关键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成果,为湖南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
(二)加强制度创新,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一是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推进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的企业化转制。鼓励科研院所参与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并购与重组。科研院所要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衔接的机制,建立能够增强科研院所实力与活力,激励科技人员创造性劳动的产权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技术产权制度安排,首先边界明确,在法律上准确划分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和界限,明确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以鼓励为高技术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产权所有者;其次,要保护高技术产业投入者的利益,将高技术外部效益内部化,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再次,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三是完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适应新时期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人员业绩考评制度,拓宽奖励渠道,完善科技工作激励机制。由省、市政府予以奖励表彰,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开发研究,转让技术成果,发展高技术企业先富起来。四是优化政策环境。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制订出台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激励政策。除了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政府给予重奖之外,要从分配制度上建立起激励机制,允许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成果参股兴办高技术企业,在高技术企业里,允许技术股、管理股、创业股的存在,实施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要增强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进行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发展现代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使之形成集聚态势。强化长株潭城市群高技术产业的技术优势,争取拓宽技术领域,向更高水平发展。二是集聚人才提升产业创新绩效。以人为本,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形成集聚区栓心留人的用人机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从质和量两方面增加长株潭城市群各高新区的品牌文化内涵,营造创新、求实的园区文化,推崇企业家精神和民族精神,增强区内企业的文化认同感与地域根植性。加强各个产业的创新能力的培育,提高产品质量,以自主创新为主以引进吸收为辅,充分发挥园区内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特别是大学重点实验的技术创新优势,鼓励他们进行合作与交流。三是优化集聚区产业组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于一批园内的骨干企业,不但是强化特色,还要充分发挥它们对园区内部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在巩固并发展优势的前提下,向上游产业链延伸,进行行业原材料核心技术的突破。其次,完善已有的产业链,使链上的企业能够加强内在联系与分工专业化。第三,对新兴产业进行科学的引导,实行重点突破,整体跟进的战略,使之一开始就形成连续的产业链态势,加强各行业之间,各企业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生产网络。第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政府以科学引导为主,优化各产业组织,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状态。
(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术产业人才队伍。一是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流动加速的机遇,大力引进国际智力资源,特别是海外华人专家和海外留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吸引他们回国创新创业。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灵活的方式,实行引进人才和引进外资智力相结合,通过兼职聘用、学术交流、带项目、带课题等方式引进智力,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创造有利于科技人员成长的用人机制。激励科技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创造性的工作,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才干、能率领企业有效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一代企业家和学术带头人。建立既能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又有利于年轻科技人员成长和晋升技术职称的新机制,创造条件让年轻有为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使其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要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教育,进行人才的深度开发。政府要将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基本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的力度,使人才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加强高技术产业经营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选派优秀经营人员、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培训;开办高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MBA班和其他培训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其理论水平。同时,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操作技术水平,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需要。依托高新区实施“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高端领军人才聚集计划,重点建设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高密度聚集。
承办:社科处
执笔:蔡冬娥 朱 静 钰 刘 峰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