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选调生工作 "墩墩苗"方能根深叶茂

03.06.2016  12:50

年轻干部的培养,不是单纯的 “搭台子”、“给位子”和“破格提拔”;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基层“墩墩苗”“接地气”,发挥所长、补足短板。这是中央基于新情况,对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提出的新要求。

选调生工作,正是这样一份磨砺青年成长成才的“磨刀石”。湖南自1980年起开始,有计划地从高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选调生)到基层工作。经过36年的积累和探索,选调生工作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为县乡基层培养储备了一大批党政领军骨干,为各级党政机关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中高级领导干部,也必将为全面实现小康湖南提供更多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省4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身份的选调生代表。在他们的故事里,到基层去,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人生态度。他们的经历也启示着“后来者”:只有多在基层“墩墩苗”,方能汲取丰厚的营养,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

1、 廖桂生: 越是想飞得高,就越要打牢基础

【档案】

廖桂生,男,衡阳耒阳人,1970年出生,1995年6月入党。1993年从中南工大(今中南大学)采矿专业毕业后,成为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曾任临武县万水乡团支部书记、乡长助理,临武县万水乡党委书记,临武县委副书记,汝城县长,汝城县委书记,桂阳县委书记等职务;现任湘潭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统战部部长。2015年6月,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经历】

如果没有1993年5月的那场选调生考察,廖桂生几乎可以看到毫无悬念的未来——进入省城某高校任教,躬耕三尺讲台,探求专业领域。

我的报到证都已经发到那边了,这个时候学校通知我们参加选调生考察。”廖桂生回忆说,当年的“竞争”还挺激烈,120多名学生参加考察,最终入围选调生的只有10来个人,自己就是其中一个。

一边是安稳的高校,一边是充满未知的基层,满怀着“科技兴湘”“来自农村、服务农村”的热忱与抱负,廖桂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廖桂生的第一个岗位是临武县万水乡企业办干事,驻守三十六湾矿区。在矿区,他见过“黑土”变黄金,也看着青山一点点被蚕食、绿水一天天变浑浊。“发展只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廖桂生在心底无数次问自己。

2012年,廖桂生担任汝城县委书记。其时,恰逢国家启动实施罗霄山脉片区扶贫攻坚计划,随着厦蓉、岳汝两条高速公路的修建,汝城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然而,围绕发展路径的选择,出现了不同声音:有人提议“利用交通优势,做大做强房地产市场”,有人说“矿山大县要加大矿产开发力度”。廖桂生听了摇摇头:“对于增加财政收入、做大GDP总量来说,这些办法立竿见影。但从长远来看,只是权宜之计,甚至要付出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代价。三十六湾的教训还不深刻吗?

汝城如何发展?廖桂生一头扎进基层得出结论:汝城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秀美、温泉资源独特、气候条件优良,可以打造好“特色、古色、红色、绿色”四张名片,实现脱贫奔小康。

跑项目、争资金、要政策……那段时间里,廖桂生在国家部委和省市部门四处奔走,为汝城争取到7个高速互通出口和5亿元企业债券的发行资格。

2013年4月,汝城引进的松溪茶叶开发有限公司遇到资金困难。廖桂生带着企业老总,向华融湘江银行郴州支行求助,他对行长说:“这个企业一定会有前途,请你们支持。我愿意用县委书记这顶帽子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真诚打动了行长,最终企业获得800万元紧急贷款。

目前,汝城县已成为周边省市旅游度假重要目的地和全省茶叶生产重点县,温泉旅游和生态农业成为全县支柱产业。

【感悟】

廖桂生:种庄稼有个讲究叫“墩苗”,就是在幼苗阶段,不能让茎叶长得过快,否则根扎不深,茎秆不壮实,风一吹就倒。因此,要压一压长势,墩墩苗。

庄稼生长是这样,人才成长也是这样。越是想飞得高,就越要打牢基础。要把全部精力放到干好工作、练好内功、修好德行上,把所有情感放到与基层群众交朋友、解难题、办实事上,从最生动的一线汲取营养,快速健康地成长。

当我们把每一缕根系深深扎入群众的土壤,还有什么风雨不能从容面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