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仿真模拟实训室,学生在课堂中边学边做。 长沙晚报通讯员 徐敏 摄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推行6S管理,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加实习实训。长沙晚报通讯员 林克励 摄
长沙晚报记者 徐媛
有人说,重视职业教育,才是真正尊重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才能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大国工匠”。
5月10日,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北京举行全国启动仪式。李克强总理对活动周作出重要批示。首届活动周的主题是“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从2015年起,我省将每年五月第二周定为“湖南省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周”。
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如何有效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日前,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组织中央及省会主流媒体,深入部分地区、学校,探索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之路。
1 对接产业: 砍掉学校2/3“边缘”专业
在跳马镇田心桥这块偏僻之地,却有一所名气远扬的高职院校——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截至目前,该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92%,其中超过35%的毕业生在国(央、军)有单位签约就业。
说到名气远扬,不仅是因为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在长沙晚报记者走进学校的当天,与该校专业毫无关系的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院长李永祥带队来学校“取经”。取经的内容是学校“对接产业办专业”的成功经验。而就在今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2015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上,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厚望的专题发言也是围绕此题展开。
其实在2012年,这所隶属空军装备部,全国唯一一所军队主办管理、军地共建共享的高职学院曾一度陷入发展的困境。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1998年升格为高职学院以来,先后开设了33个专业,但紧密对接航空产业的专业只有11个,仅占了三分之一。专业中有生物制药、会计等许多与航空毫不相干的专业。
其实这是全国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通病:专业门类庞杂、雷同,学校办学特色不鲜明。起步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省职业教育,建设快速上马,专业设置望市场之“风”而“动”,职业教育游离于地方产业之外。然而,好景不长。一方面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过剩,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不少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技能型人才紧缺,愿意花重金聘请却招不到合适的人。
“该何去何从?这关乎于学校的前途命运。”学院院长朱厚望当时非常苦恼。这时,这位在学校工作30年,见证了学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发展的元老级校领导下定决心调整专业结构,明确办学定位。
2012年起的连续三个暑假,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军队航空装备修理、中航工业、民航和通航企业学习调研,深刻分析航空产业发展趋势。
“专业设置是否对接产业,是否为行业产业提供有效服务,是职业院校生命力能否持久的关键因素。” 朱厚望介绍,学院制订了2012-2016年专业调整规划,采取“停招、撤销、新增、转向”等措施,大刀阔斧调整专业结构。学院五年内停招、撤销与航空产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22个,新增航空类专业10个。目前,计划撤销的22个专业已全部调整到位,已新增8个航空类专业。
至此,学院所有的专业都紧密对接航空产业链,建设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四大专业群。
2 服务地方:孔雀不再东南飞
“几年前,学校还是缺乏行业背景、毫无特色的一只‘丑小鸭’。”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颜莉芝毫无掩饰地说。
目前每年培养近2000名“汽车人才”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已是我省汽车行业当之无愧的“黄埔军校”。是什么让学校在短短几年间快速发展成龙头院校?颜莉芝说,关键是抓住了湖南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好机遇,让专业链深度融入了区域产业链。
“2009年以前,大部分学生‘孔雀东南飞’,都去了广东等沿海地区。” 颜莉芝感触颇深,学校转型发展之后,毕业生基本留在了湖南。
随着我省产业调整升级战略的实施,北汽控股、广汽菲亚特、吉利、比亚迪、北汽福田、众泰江南、陕汽环通、上海大众等大型汽车厂商相继入湘落户,湖南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根据《湖南省汽车工业“十二五”振兴实施规划》,到2015年,全省年产销汽车将超过200万辆,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第二方阵的排头兵。据省机械行管办测算,如果实现每年200万辆车的产量,产业链上将需要4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需8万人、技能型人才需20万人,而目前全省汽车产业职工总数仅7万人。
这一组组数据,让学院领导敏锐地捕捉到了学校发展的机遇来了。学院开始主动适应长株潭地区汽车产业升级需要,推动专业建设转型,将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课程基础相似的专业,优化组合成为专业集群。
目前,学院两大汽车专业群相关专业共有16个,学生规模5000多人,均超过学校专业和学生总数的60%,形成了以汽车类专业为龙头、全面对接汽车产业链的专业布局和主要服务长株潭地区汽车产业的人才培养格局。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学院先后向南车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北汽株洲分公司、长沙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地方汽车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768人。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走俏的关键因素也得益于学院重视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服务地方产业。
2013年12月19日,长沙市民翘首以待的地铁2号线路开始试运行。在长沙第一代89名地铁司机中,有9名女司机吸引了无数眼球。这9名女司机都来自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不仅长沙地铁2号线首批9名女司机都是该校毕业的,城轨专业的毕业生郑强、罗清芳、马在龙,也占据了4个司乘队长中的3个职位。
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利军告知记者,该校早在2002年就设置了地铁专业,开全国高校先河。从那时开始,订单模式的培养便开始形成。这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性人才支撑,更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 校企合作:让校门和厂门无缝对接
在采访中,多所学校的校领导感叹“学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校企合作史”。
走进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一角,可看到长沙都市花乡的员工在智能温室大棚里,培育花草、进行花艺设计。
2008年,该校和长沙都市花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院提供占地1.5公顷的校内实训场地,企业投入300多万元建设经费,引进上百种花卉品种,共建了智能温室大棚、组盆与花艺设计车间。
“这是我们的‘校中厂’,也是湖南农业职业院校第一家‘校中厂’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副院长谈再红介绍,学校给企业提供基地,企业派技术人员给老师和学生培训。学生既是在校园学习,又是在企业实践,解决了教育存在的‘两层皮’现象。近几年来,学院园艺专业有10%左右的毕业生创建了花卉生产基地和花卉门店。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思路,是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企业已经不仅仅是职业学校的“后花园”,已和学校水乳交融,融为一体。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实施的“准职业人”管理,可谓校企合作的“升级版”。该校的中兴通讯建筑信息学院的每个学生在校园里都挂着工作牌,学院将学生管理升级为职业管理,将单一的辅导员变革为职业导师。
“我们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工作流程都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创业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该校中兴通讯建筑信息学院副院长符正刚对记者说,他另外一重身份是中兴通讯的项目经理。
这种混编师资的模式让企业不仅参与招生,共同商定招生标准,还和学校一起,共同教学,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彻底改变了教育“两层皮”的现象,使职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产业链中。
相关新闻
桌面摆台也是学问
长沙晚报讯(记者 谭琳静 通讯员 李璇)“原来吃饭摆台也有这么多讲究!”在2015年湖南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旅游大类赛项现场,观众们隔着玻璃发出阵阵惊呼。来自长沙各所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们,将美学和文化内涵诠释在一张张桌子的摆台上,通过插花艺术、摆台艺术,将“一带一路”“湘辣天下”“海归启航”等主题呈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来自长沙商贸旅游职院的学生王子惠,将湖南著名景点“天门云海”微缩景观创造性地搬上了桌面,荣获了该赛项的一等奖,将代表湖南高职院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
“外出吃饭,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饭桌上碗具杯碟的摆放。但对于行业要求来说,这是一个摆放标准精确到厘米的活。”主评委、湖南师大旅游学院酒店管理系主任唐健雄介绍,服务业看上去简单,其实现在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在大赛现场,记者看到,来自五星级宾馆的各位主管做评委,拿着木尺对选手们的摆台进行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