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经济结构研究
中国经济逐步呈现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增长的新常态,未来的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大转型的关键十年,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调整优化湖南的经济结构,是湖南实现“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本文利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深入分析湖南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调整优化湖南经济结构提供决策依据。
一、湖南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产业结构
1、呈现二产业比重上升,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的趋势。 近年来,伴随湖南经济的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0年至2006年湖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高于第二产业,由于新型工业化的推进,2007年出现拐点,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7.2:42.1:40.7,第二产业比重开始超过第三产业,此后,双方的变动趋势逆转,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二经普的2008年与三经普的2013年之间,三次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8%、15.9%和11.5%,201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990.31亿元、11505.39亿元和10005.97亿元,增长速度的不同继续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6.4:43.5:40.1调整为2013年的12.2:47.0 :40.8,第一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5年间比重降低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5年间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波动中略有上升,5年间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 按照库兹涅茨的阶段划分标准,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三产业,处于优势地位,当第一产业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降低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从2003年开始,湖南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9.0%,首次降到20%以下,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2013年,湖南第一产业比重又下降为12.2%,且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7.0%,但第三产业比重仍小于第二产业。从人均GDP看,根据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判断, 2013年湖南人均GDP为36943元,约合5966美元,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 1066—7980美元之间)。从城镇化水平看,工业化中期对应的城镇化水平在36—49.9%之间,2013年湖南城镇化率为48.0%,综合产业结构、人均GDP和城镇化水平看,湖南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3、农业的比重提高,牧业的比重下降。 2008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分别为52.5%、6.3%、33.8%和5.5%。201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为1909.63亿元、212.81亿元、666.16亿元、201.71亿元,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分别为61.6%、6.9%、21.5%和6.5%,与2008年相比,农业、林业和渔业比重分别上升9.1、0.6和1.0个百分点,牧业的比重下降12.3个百分点。
4、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2013年湖南工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台阶,达到10001.00亿元,占GDP的比重40.8%,比2008年提高3.5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4%,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7个百分点。2008-2013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4%。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3万亿台阶,达到31616.57亿元,是2008年2.8倍。工业在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重工业比重依然较高。2013年,湖南规模工业重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8.7%,比重比2008年减少2.5个百分点。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中,重工业企业14个,轻工业企业1个。居前10位的大类行业中,除农副食品加工业外其余均为重化工业,这9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3.9%。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3年,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622.3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比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快3.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5.5%,占全省投资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在政府产业政策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市场投入的推动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13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7.3%,增加值占GDP比重16.3%,比2008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
5、 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40.8%,比2008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GDP比重分别为4.8%、8.3%、3.1%、1.9%、1.0%、2.8%、1.8%和4.6%,分别比2008年提高0.1个、1.4个、0.2个、0.2个、0.1个、0.1个、0.7个和1.0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和住宿餐饮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6%和2.0%,比2008年分别下降0.3个和0.4个百分点。
(二)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经济比重呈下降趋势 。 2013年湖南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315.61亿元,占全省GDP的42.1%,比2008年占比低1.9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个数逐年减少,2013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法人单位0.69万个(国有企业0.34万个,集体企业0.35万个),比2008年减少0.31万个,比重由2008年的7.1% 下降到2013年的2.6%,其中:国有工业、集体工业企业比重与2008年相比,4年间降幅分别为0.7个和1.4个百分点。
2013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资产总额分别为4237.07亿元和333.91亿元,分别占全部资产总额的6.5%和0.5%,与2008年相比,国有企业经济资产总额减少12126.64亿元,比重下降34.9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明显;集体企业经济资产总额减少643.52亿元,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降幅小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增加值、企业数及资产比重的下降表明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的减少。
2、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13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186.06亿元,增长11.5%,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4个百分点。其中,非公第一产业增加值775.87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7908.66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5501.53亿元,增长10.1%。2005年以来,湖南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态势,2005—2013年年均增长14.9%,比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2.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非公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6%,增幅比全省第一产业高0.3个百分点;非公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3%,比全省第二产业高3.6个百分点;非公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比全省第三产业低0.2个百分点。非公增加值由2005年的3271.1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4186.06亿元,是2005年的4.3倍,总量翻两番。2005—年2009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每年增加一千亿元以上,2009年—2013年,总量每年增加近2千亿元,总量扩大的步伐不断加快。2013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9%,比2005年提高7.7个百分点,为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高水平。
3、非公有制工业规模不断扩张。 在现阶段湖南非公制经济发展中,工业对非公经济增长的作用显然最为重要,也是所有制结构变化最大的领域。2013年湖南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7128.50亿元,是2008年的2.7倍,总量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50.3%,比2008年提高7.8个百分点。 2008年—2013年,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年均增长19.9%,比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快5.9个百分点。2013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14.7%,比全省规模工业增速快3.1个百分点,但比2008年同期低11.2个百分点;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71.3%,比2008年同期高16.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对湖南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4、不同产权相结合的混合制经济不断壮大。 2013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中,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50866.22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87.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457.94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收入1558.09亿元,分别占全部营业收入2.5%和2.7%。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出现,使湖南经济的所有制格局更加多元化,提高了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活力。
(三)需求结构
1、需求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比重不断攀升,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 第三次经济普查的2013年湖南GDP达到24501.67亿元,其中,总消费(最终消费)为11281.02亿元,是二经普2008年的1.88倍;2013年湖南总投资(资本形成总额)为14001.63亿元,是2008年的2.48倍;净流出-780.98亿元,是2008年的净流出总量的8.75倍。
湖南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快速增长,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高于同期GDP和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投资率逐年提高,由2008年的48.9%提高到2013年达到57.1%,5年间提高了8.2个百分点。
湖南最终消费绝对数量增长的同时,消费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2013年湖南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6%,比2008年的51.8%降低了5.8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39.4%下降到2013年的35.1%;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2.4%下降到2013年的10.9%。
2、居民消费内部结构的变化。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食品类支出的比重2013年比2008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类支出的比重提高了5.4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支出的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的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衣着类、居住类支出的的比重下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食品类支出的比重下降幅度较大,2013年湖南农村居民民食品类支出的比重比2008年降低了12.8个百分点,2008年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比城镇居民高11.2个百分点,到2013年只高3.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食品支出比重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比重2013年比2008年提高1.9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支出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居住类支出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看,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投资内部结构变化。 从建设性质看,全省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扩大。2008-2013年,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反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24465.57亿元,占全省投资的36.2%;反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新建、扩建投资累计完成32143.55亿元,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47.6%。2013年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达到37.9%,比2008年的32.2%提高5.7个百分点。新建、扩建投资比重由2008年的47.1%下降到2013年的45.6%,降低了1.5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提高。2008年-2013年,湖南国有经济累计完成投资21949.7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2.5%;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5605.77亿元,占投资的比重为67.5%。2013年国有经济完成投资5574.42亿元,占投资的比重为30.3%,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2807.02亿元,占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69.7%,比2008年的64.9提高4.8个百分点,比国有经济占比高出39.4个百分点。从产业看,二产业的投资比重逐年上升。2008年—2013年间,湖南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40.2%提高到2013年的44%,一产业投资的比重由2.7%提高到3.5%,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57.1%下降到2013年的52.6%。从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一产业比重低,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二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动趋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相同。
(四)收入分配结构
1、居民收入与GDP的增幅差距明显缩小。 2013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13.99元,是2008年的1.69倍; 2013年湖南农民人均纯收入8372.13元,是2008年的1.86倍。2013年湖南居民收入增长虽然仍然低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9.8%和7%,比GDP增长分别低0.3和3.1个百分点,但差距与2008年相比明显缩小,分别低5.9和7.7个百分点。
2、在初次分配总收入中政府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2013年湖南初次分配总额达到24666.67亿元,比2008年增加12987.45亿元,是第二次经济普查年度的2.1倍。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总额不断扩大,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分配所得均有较大的增加。2013年湖南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分别达到5056.67亿元、5624亿元和13986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2.5、2.1和2倍。从三者收入增长来看,政府收入增长最快,其次是企业,住户收入增长相对较慢。2008年—2013年之间政府、企业、住户三者初次分配总收入年均增长20.3%、15.9%和14.9%。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收入分配总量增长的同时,三者分配结构发生了变化。2013年住户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为56.7%,企业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为22.8%,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收入中占20.5%。与2008年比较,企业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稳中有降,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住户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下降了3.1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上升了3.3个百分点。
3、在收入再分配领域中住户所占比重得到有效提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住户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中比重提高。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住户可支配收入占比从2008年的55.9%调整到了2013年的58.8%,提高了2.9个百分点;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从2008年的20.3%下降到2013年的20%,降低了0.3个百分点;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从2008年的23.8%下降到2013年的21.2%,降低了2.6个百分点。二是从初次分配收入到可支配收入住户比重由降转升。从初次分配收入,通过经常转移到可支配收入,政府、企业、住户三者所占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年住户、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3.9和2.7个百分点,政府所占比重增加6.6个百分点,到2013年,企业所占比重下降2.8个百分点,而住户和政府所占比重分别增加2.1和0.7个百分点。其中住户比重发生了趋势性变化,由下降转为上升。
4、居民收入结构更趋合理。 从城镇居民来看,收入来源由较单一的工薪收入转为工薪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多种报酬形式共存,其中资性收入比重明显下降,其他收入比重上升。2013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12943元,占收入的56.6%,与2008年比较,比重下降了5.7个百分点;而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2008年比较分别上升2.3、2.3和1.1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来看,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下降, 其他收入比重上升,2013年湖南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为2962元,占收入的35.4%,与2004年和2008年比较,比重分别下降了21.5个百分点和13.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2008年比较分别上升10.8、0.5和2个百分点。
二、制约湖南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一)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推动湖南经济增长的“引擎”主要是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湖南的产业结构表现为“四个偏高”:一是工业比重较高。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8% ;二是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偏高。2013年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68.7%,产业重型化特征明显;三是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偏高。工业中相当部分行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初级品、中间品多,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少,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的35.6%,对资源环境形成的压力仍然较大;四是传统产业比重偏高。2013年采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化工、金属冶炼及加工这几个传统产业的产值占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7%。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表现为一是比重提升较慢。2013年湖南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8%,比2008年的40.1%只提高0.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44.6%低5.6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二是结构层次偏低。内部结构以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快。
(二)从产业水平看,产业层次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有待提高
重化工业在湖南制造业中的比重一直较高,以投资带动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投资依存度高的重化工业比重的居高不下。2013年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比重仍有35.6%。以现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精细化工等为代表的高、精、尖技术产业的比重不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只有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0.7%。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构成中,电子信息技术占比为11.4%、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占比13.4%、航空航天技术1.9%、新材料技术24.5%、新能源与节能技术4.1%、资源与环境技术2%、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比重最高,达到31.6%。
从服务业看,二经普到三经普的这五年间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产业层次依然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较高,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2013年,在全省服务业中,增加值最大的是批发和零售业,为2031.81亿元,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72.31亿元,住宿和餐饮业501.67亿元,三个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37%,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5%、7.1%、2.4%和4.6%,合计仅占整个服务业的18.6%;二是服务业企业整体呈小、散、乱状态,缺乏一批服务业的品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行业中,有竞争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少。
(三)从增长方式看,投资、消费与调出结构失衡
消费、投资和外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湖南属于内向型经济,外需对经济的贡献不大,需求的主体一直是消费和投资。近年来,投资是湖南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08年—2013年间,投资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高于57%,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57.6%上升到2013年的63%。消费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2008年—2013年间,最终消费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低于45%,且总体上呈小幅下降趋势,由2008年的44.8%下降到2013年的39.6%。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维持在低水平。2004年前,湖南的产品调出一直大于调入,2004年以后调入调出出现逆转,湖南产品对省外(包括出口)的输出小于省外(包括进口)货物与服务对湖南的输入,净调出的贡献率一直为负。2008年—2013年间,净调出的贡献率在-4.2%与-2.3%之间。由于投资增长快于消费,导致消费率逐年下降,投资率逐年上升,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
(四)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投资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一是重化工业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较大。2013年,湖南制造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高达57.3%,尽管比2008年的59.1%下降了1.3个百分点,但仍然偏高,尤其是产业层次较低、污染重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的比重高达13.3%,比2008年的11.7%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投资相对少,2013年电气机械、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和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只有11.8%,比2008年的7.5%提高了4.3个百分点,比重依然不高。二是技术改造投资比重依然不高。2013年湖南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7.9 ,技术改造投资占比仍然不高。2008-2013年,全省技改投资平均占比为36.2%,表明湖南投资依然是由规模数量扩张主导;三是设备投资占比偏小。设备投资是反映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2013年湖南设备工器具投资的占比为17%,比2008年的19.5%降低了2.5个百分点。
(五)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差距较大。 从收入看,2008年以来,湖南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虽然有所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2008年的3.1:1缩小到2013年的2.8:1;2008年—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 %,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2.1个百分点。但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然较大,2013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14元,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372元高15042元,差距比2008年扩大了5733元。从消费看,2013年湖南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为2.4:1,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1%和38.4%,相差3.2个百分点。2013年湖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018.64亿元,乡村零售额仅为859.10亿元,占9.5%,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三、推进湖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更是结构调整、产业优化、经济转型的过程。湖南要立足现有基础,找准定位,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
(一)注重规划引导
湖南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及无序竞争等现象的凸显,大大制约了湖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要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产业有序互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要结合省情,对规划的科学性和全局性加以全面论证。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针对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情况,切实做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确定各地区、产业园区、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
(二)优化财政扶持结构
投资结构影响未来的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优化投资结构。在某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由于相关技术尚不成熟或市场需求尚未成型,政府财政扶持对于促进产业成长也具有很大的空间。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财政扶持结构,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设立省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优化升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重大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等。
(三)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资本市场在推动创新和转型中可以发挥比较特殊的重要作用,资本市场对于培育和发展创业企业非常重要,它为创新企业提供早期的创业资本,中期的成长资本,以及后续发展扩张的持续融资平台。因此,主动为湖南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提供援助。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湖南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积极发展和引进各类创业投资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优化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发展、积极引进民间风险投资和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参与湖南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的股权投资。
(四)加强行业管理
制定并实施《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对现有行业协会进行调整重组,鼓励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组建一批行业协会。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自觉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和协调职能。充分发挥相关协会在规划编制、政策研究、市场规范、信息统计、科技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鼓励行业协会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使协会成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完善行业协会有偿服务制度。
(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方向的改革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要积极推进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竞争的激励导向,促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取市场竞争力,增加研发的投入,调整经营与竞争战略,过去的经营与竞争战略主要靠低成本,什么便宜做什么,一定要实现从成本取胜成为技术、品牌、质量与服务的竞争,促进企业改变粗放式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耗费。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要素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配置,改变部分行业竞争过度、部分行业资金进入不足的不利市场环境,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承办:核算处
执笔:林德勇 唐双全 张 晴 黄陈武 周 猛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