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湖南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
(《中国社会报》2015年4月8日3版)
本报记者王铭
如何更加深入地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协同配合,形成高效有序、联动及时的救灾抢险联动协调机制?近日,湖南省减灾委员会2015 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破题之法”,并且切中要害—— 高效有序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需要全面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湖南省副省长、省减灾委主任戴道晋指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不断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能力建设,统筹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工作。
一段时间以来,尽管湖南在灾害管理体制上不断健全,且在应急预案体系、灾害预警能力、灾害应对能力等方面建树颇多,但薄弱环节也成为本次会议上各方探讨的焦点。
譬如,综合协调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重特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亟待提升,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物防灾能力比较薄弱,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数量难以满足救灾需要,救灾装备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社会参与不够等问题,已经制约了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提升。
上述问题已引起管理者重视。按照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提出的“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湖南将上述薄弱环节列入防灾减灾救灾的深化改革框架,湖南省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救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减灾防灾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是湖南改革的重点环节。湖南省减灾委办公室主任、省民政厅副厅长唐白玉表示,将按照党中央和省委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减灾委办公室综合协调服务职能。具体来说,今年将重点建立和完善灾情信息管理机制,规范灾情数据统计,归口统一灾情信息报送和发布,进一步提升灾情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完善救灾协调联动机制,提升综合救灾能力;成立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完善防灾减灾政策体系是湖南减灾委的另一项重点工作。将修订《湖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涉灾部门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定期组织联合演练,提升部门协同能力;制订全省自然灾害救助指导标准,督促市县建立和公开灾害救助标准;制订出台全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意见,规范受灾群众紧急救助、过渡性生活安置、冬春救助、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救助制度,确保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为提高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湖南还将继续完善各涉灾部门监测网点建设,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时效性,加强重大自然灾害预警能力,在主汛期落实24 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加强部门会商,科学研判灾情进展,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全省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湖南将着力加大防灾减灾投入,加强防汛抗旱、气象减灾、国土地质、防震抗震等减灾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深化农房保险试点,探索政府购买商业保险,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加强社区减灾建设,科学设定紧急转移路线和应急避难场所,在全省创建200 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成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长沙库和3 个省级救灾仓库建设,确保灾害应急救助12 小时内初步落实到位。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推进部门资源整合,将恢复重建与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增强受灾农户恢复重建能力。
今年的工作亮点还体现在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方面,唐白玉介绍,湖南将大力培育减灾救灾公益性社会组织,筹建湖南省减灾救灾协会,鼓励民间力量自发组建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实力、能够长期稳定地参与灾害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的社会组织或志愿者队伍。同时,在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避灾自救技能培训、灾害损失统计核定等方面探索建立购买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