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清明,当以文明的方式追思

05.04.2016  19:25

  

  (《湖南日报》2016年4月3日头版)

   蔡永庆

  “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八方儿女不远千里万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的魂灵,缅怀先烈的谆嘱,感悟中华的心魄。这一跨越千年的祭祀方式该如何革故鼎新?缅怀先人该体现着怎样的情怀?清明节怎样过才“清明”?老话题引发人们的诸多新思考。

  有一个共识不容忽视:清明时节“清明”过。然而,这些年来,焚香祭奠、插柳追思的祭祀活动,却有些跑“”变“”,尤其表现于乱象频现的祭品市场。“香车”、“别墅”都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情人”、“管家”等“奇葩祭品”,将本该感念生命无常、抒怀生命醇美的肃穆仪式,平添一层庸俗。

  在一些农村和非公墓地区,人到之处,火焰升腾、响声不断;人走之后,灰飞烟扬、一片狼藉;有的乱挖耕地添坟,乱折树枝扫墓……凡此种种,隐藏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风险。

  《岁时百问》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当庄严肃穆被乌烟瘴气笼罩,当慎终追远异化成攀比作秀,人们更期待真孝回归、文明彰显。相较于一堆花里胡哨的祭品,动手为先人的坟茔清除杂草、添一抔新土,这样的祭奠既朴素,也最真诚。

   其实,把握生的“”,方能感悟死的“”。一个鞠躬、几许默哀,或栽一棵树、写一首诗,何尝不是对先人的缅怀?“鲜花换火纸”“丝带寄哀思”“海上祭祀”“植树祭祀”,何尝不是绿色环保的新风尚?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祭祀,过程简洁却不简单,仪式肃穆而不敷衍,情感饱满而不轻慢,才是孔子所言“祭如在”的真正体现,也是生者对逝者最好的追忆与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