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持续加大民生投入 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面对经济调速换挡的新常态,湖南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一项项惠民举措落地——
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华声在线-湖南日报讯(记者 杨柳青 冒蕞)经济增长调速,民生改善提速。在民生改善道路上积极作为,打造民生保障“升级版”,是我省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一大特点。
“在经济下行期,更要重视民生工作,兜住民生底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多个场合如是强调。
一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重中之重。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老百姓诸多期盼正在转化成现实,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强了。
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
保湘江用水安全
今年大年初二,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独自骑自行车来到湘江边,实地查看湘江水质情况。在江边钓鱼的市民告诉杜家毫,以前水质不好,钓不到鱼。现在碧波荡漾的湘江回来了,不仅江边人多了,江里鱼也多了,每天能钓十几斤哩。
彼时,距我省启动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不到两年。
湘江流域的用水安全,事关我省粮食、食品安全,是湖南最重要的民生大事之一。杜家毫说,保护和治理湘江,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下去,一届政府一届政府地干下去,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2013年9月,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进行湘江保护与治理的基础上,我省决定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并将其列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开启新一轮“铁腕治污”之路。
为保一江清水,湖南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和“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委员会”,杜家毫担任负责人,协调湘江流域八市的数十个县、省直数十个部门,形成全流域治污一盘棋。根据湘江污染实际,湖南确定了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娄底冷水江、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等五大“主战场”,将治理任务分解至各市县。
今年1月上旬,记者来到湘潭竹埠港区域内,唯有江风,在此盘旋低回。原本喧嚣热闹的化工园区,归于沉寂。眺望湘江,一湾碧水惹人醉。
变化在水里,行动在岸上。由于决策层高规格推进,相关负责部门及地市狠抓落实,第一个以“堵源头”为主要任务的“三年行动计划”实施2年后,取得显著成效:湘潭竹埠港区域28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退出,湘江治污“主战场”取得阶段性成果;流域内完成1145个工业、城镇垃圾和污水及畜禽养殖重点治理项目;湘江两岸禁养区年出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大美湘江在大力整治中露出本色。
截至今年3月的监测数据显示,湘江干流18个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30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4%。
为民办实事
给百姓更多实惠
在经济调速换挡的新常态下,我省民生支出保障力度继续加大,保持刚性需求。去年,我省有更多“真金白银”投入民生事业,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3314.8亿元。
“做梦都没想到会搬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新家,水、电、煤气、电话全部入户,在这里住,我肯定要多活10年呢!”近日,从湘潭雨湖区中山街道自力社区危房内搬进二室一厅廉租公寓的雷兰平,谈及新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雷兰平的喜悦,源于去年我省大力推进“两房两棚”建设。省政府大幅提高省级财政资金配套标准,资金总额达41亿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多。
保障房建设的全面推开,圆了更多人安居梦。去年,我省“两房两棚”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66万多户,新增公租房(含廉租房)15.92万多套,城市棚户区改造19.54万多套,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3.43万多套。
惠民生,要促就业。2014年2月,长沙市民李乐来到长沙市政务中心工商窗口,仅花了半个小时,便以“零首付”注册登记了湖南佳乐鲜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没想到手续这么简便,办了公司,还能解决近20人的就业问题。”去年初开始,我省实施全民创业引领计划和创业带动就业促进计划,力争5年内新增创业主体150万个以上、带动城乡就业250万人以上。
为民生保障“筑底”。去年我省全面完成15项2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城乡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360元/月和204元/月, 368.6万农村人口喝上干净水,“两供两治”等建设任务超额完成,老百姓生活底气更足。今年,我省还将继续抓好15项24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除此之外,我省还以改革的理念和举措,统筹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城区中小学大班额、农村学校条件差等问题得到缓解。“确实感到医药费降了。”在攸县人民医院住院的谢德伟对医疗体制改革很满意,他告诉记者,同一个病,去年住院每天要花上500多元,今年只要300元,希望政府能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让百姓享受更多实惠。
精准扶贫助力贫困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省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改善的同时,更不能让贫困地区老乡落后。
为此,我省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打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
扶贫减贫,首先要搞清楚贫困人口在哪。去年,我省正式启动对767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扶贫方式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为精准扶贫打下基础。
找到贫困对象,为他们“量身定做”帮扶措施。一年多来,我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启动以覆盖扶贫对象1000人以上和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为目标的“双千”产业项目计划,直接帮扶贫困人口38.4万人;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贫困村落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突出教育培训“治穷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5月2日,记者来到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脚下的农家乐“边溪人家”老板饶兴华正忙着接待前来旅游的客人。“去年村里开始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我家搞起了农家乐,纯利润突破10万元哩。”饶兴华乐呵呵地说。
去年,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我省实施扶贫攻坚项目1672个,完成投资1100亿元,有108万个像饶兴华这样的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成绩来之不易,但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还任重道远!
4月20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明确,我省今年驻村帮扶工作将实现全省8000多个贫困村全覆盖,减贫100万人;将在认真梳理分析贫困信息的基础上,逐村逐户找准致贫原因、确定发展路子、明确帮扶措施,根据贫困对象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我对未来生活有信心!”在采访结束时,饶兴华说,他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贫困老乡一定会脱贫致富,走上生活富裕的幸福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