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三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早转入创新驱动轨道上来。”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视察期间深刻揭示了创新发展这一重大时代主题,明确提出要突破我国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把创新视为湖南发展的最大希望、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已成为激荡三湘四水的强音。
但比照总书记的期望,对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我们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等。这是问题的表象,背后折射的深层原因则是思想认识上存在短板,一些同志习惯性地认为创新高不可攀,属于科研人员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一些地方创新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步伐不快。
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守成是守成者的淘汰书。纵观湖南发展史,创新开放历来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总书记盛赞的岳麓书院,培养了多少“敢为天下先”的人才!改革开放40年,湖南出了多少敢于吃螃蟹、仗剑走天涯的拓荒者!建设创新型湖南和科教强省,首先要进一步提振创新开放的精气神,激活湖南人血脉深处的创新因子。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把湖南这片红色热土打造成创新乐土和创业福地。
科技是创新的主动力。湖南科教资源底蕴深厚,工程技术创新力量雄厚,超级杂交稻、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等科研成果笑傲全球。我们要拿出袁隆平、国防科大科研团队那种创新精神,实施重大科技工程攻关,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尽快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科技问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业是创新的依托,市场是创新的广阔舞台。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必须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效嫁接和深度融合。企业要舍得在研发上加大投入,掌握自主创新技术和专利,起到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通道的作用。华为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从下列这组数据可以一窥端倪:2017年华为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45%,研发费用支出约占总收入的14.9%,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元,累计获得专利授权74307件,其中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
产品质量是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是创新说了算,市场是品牌说了算。缺少创新元素的产品,往往难以打开市场,更赢不了长远发展。推进产品创新,说到底就是要拓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智能化制造,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造高铁是创新,玩转一个小小的机器人,也是创新。尽管创新的路径各异,但在坚持工匠精神、促进质量变革上却是殊途同归。
成功的管理创新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革命性、颠覆性变化。我们提倡“最多跑一次”改革,因为这项改革涉及观念转变、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利益调整等方方面面,既能吹糠见米,又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管理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场深刻变革,能够加快形成服务于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互联网时代,理应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各地都要在政府服务、基层治理、企业管理等方面,向创新要活力,用创新增效率。我们建设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就是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实时掌握情况,找到原因,提供解决办法。这方面,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予以复制推广。
而文化创新、创新文化,是一切创新之母、一切创新之魂。最近,省委召开推进广电出版深化改革工作会议,明确对省管国有文化企业实施改革重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创新,努力把“广电湘军”“出版湘军”的品牌擦得更亮,使其当好文化强省建设的领头羊、先行军。可以预见,随着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加快建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以影视出版为重点的文化创意基地”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湖南创新文化的氛围也将更加浓厚。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推进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要充分发挥湖南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芙蓉人才计划行动”,广开纳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湖南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继承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敢于直面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在创新发展的征程上干出业绩,是我们这一代湖南人的应有姿态、应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