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湖南“三农”工作成就新闻发布会召开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继续召开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新闻发布会,请省农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宗林先生,省农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益平先生。
首先,请宗林主任发布新闻。
刘宗林: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湖南“三农”工作的关心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并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中作出了“三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对湖南“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了要求,寄予了希望。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总书记“三农”思想为基本遵循,认真落实中央“三农”决策部署,抓住重点、突出特点、攻克难点、突破弱点、创新试点,农业农村在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同步增长、农业质量和生态质量的同步提升,农业大省跨步向农业强省迈进。
一是农业结构趋优见新。全省基本形成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商品粮产业带、长株潭核心区“两型”都市农业产业带、湘南丘陵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大湘西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由“粮猪独大”逐步向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转变。重点做好了稳粮、优经、扩饲、提养、结合五篇文章。稳粮。粮食总产跨上600亿斤台阶,有3年保持在600亿斤以上,预计今年590亿斤左右。集中建设环洞庭湖区、湘东湘中湘南丘陵区等粮食功能区,累计调减水稻播面100余万亩,高档优质稻发展到1000万亩,鲜食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特色旱杂粮加快发展。优经。大力实施“三品”(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加快老橘园、低产茶园改良改造,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5000多万亩,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质提升、效益向好,占种植业产值比重由66%提高到2016年的72%。扩饲。把饲料作为新型产业来抓,以养定种、以饲定养,积极推进“粮改饲”,发展粮改青贮玉米、苜蓿、蛋白桑等饲用作物100万亩,新增人工草地75万亩。提养。完成养殖业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三区”划定,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牛羊等草食动物稳步发展,规划建设了湘西、怀化、湘南草食牧业优势产区,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1%,牛羊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16%以上,累计创建养殖特色产业园89个;淡水渔业快速增长,名特优水产品增长60%以上。结合。积极调整种植模式,推广稻鱼(虾、蛙、鳖)等综合生产模式,今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可达250万亩以上。
二是农业链条延伸加粗。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加速推进三产融合,丰富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打造价值链,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培强农产品加工业。实施“百企”“百强”工程,着力振兴农产品加工业,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6万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49家,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35万亿元,跻身全国七强,是全省两大“万亿”产业之一,粮食、畜禽、棉麻、竹木成为千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原值之比达到2.2:1。今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160亿元,同比增长14%,80%以上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50%以上农业企业自建生产基地,共连接基地面积8700多万亩,带动农户950多万户。培优休闲农业。大力实施“农业(农村)+”工程,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到2016年底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7万家,完成经营收入3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380亿元,受益农户18万户,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省级以上星级农庄1193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34个。今年上半年休闲农业实现营业收入210.6亿元,同比增长13.3%。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开展鲜活农产品“基地+城市社区”直配模式和农资电子商务试点,农村电子商务呈“井喷式”发展。截止2016年底,创建15个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县级电商服务运营中心83个、乡镇服务中心216个,村级站点2500个;物流配送网络覆盖了86%的行政村,56%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了电商销售,2016年全省电商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培植农业园区。把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建设作为三产融合样板区,认真组织实施“千园”工程,启动创建100个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创建认定430个农林业特色产业园,带动市县创建农业产业园926个,加快推动了全省粮食、蔬菜、油料、天然纤维、水果、茶叶、林木、中药材、畜禽和水产品等10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建设。在24个县市区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总结推广了一批融合发展新典型、新技术、新模式。
三是农业生态转绿向好。按照绿色发展要求,大力整治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清洁化、资源化、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着力降低耕地利用强度。设立14个县级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和1392个省级耕地质量大田监测点。对耕地质量严重退化、温光水及基础条件差的劣势区域,实行水旱轮作或休耕,休耕规模扩大到20万亩。抓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1687万亩,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开展酸性土壤改良培肥技术补贴、综合地力培肥技术补贴、绿肥种植技术补贴和商品有机肥补贴,累计实施面积2000多万亩,2016年绿肥恢复发展到980万亩,今年可达到1000万亩以上。着力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启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农药使用风险监测评价、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贴等。截止2016年,全省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7亿亩次以上,平均每亩节肥1.58公斤、增产26.4公斤、节本增收84元;农药施用量同比下降5%。实施洞庭湖区养殖污染治理试点,湘江干流规模养殖已全部退出,4000多家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建有机肥加工厂73家,年资源化利用粪污2400万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着力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通过三年的治理,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治理模式,顺利通过了国家第三方评估,并获较高评价,探索形成的非工程性技术路径及对耕地安全利用的理念,被国务院“土十条”采纳。
四是农业竞争力提升增强。充分利用我省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物种资源量大品多、“湘味”明显的优势,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狠抓标准化生产。制定发布和实施省农业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2008多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省市共建”,创建1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24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5个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县,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4200万亩,其中绿色食品原料基地800多万亩,创建国家级菜果茶标准园261个、生猪和水产品标准化养殖场554个,生猪标准养殖规模突破2800万头。狠抓品牌创建。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67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41件,获得“湖南名牌农产品”97件。“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达306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30个、绿色食品1133个、有机食品15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4个。开展了首届品牌评选活动,评选出了安化黑茶、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黔阳冰糖橙、炎陵黄桃、江永香柚、华容芥菜、沅江芦笋、新晃黄牛、宁乡花猪和汉寿甲鱼(并列)等十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谋划开展“三个十”评选活动,即:评选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十大农产品品牌、十大农业企业品牌,品牌溢价效应逐步显现。狠抓质量安全监管。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监管和检测、执法“一体两翼”综合监管体系,所有市州、县市区和涉农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监管,主要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在98%以上,居全国前列。
五是农业农村短板加快补齐。按照城乡一体发展要求,着力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助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水利建设持续加强,实施了一批重大水利项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推进,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75%。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强,划定基本农田4945万亩,计划建设高产稳产农田3316万亩,已建成1687万亩,占计划面积的50%。科技兴农持续加强,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等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作用进一步凸显。种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育成新品种80多个,研创和集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余项,建成7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培育科技示范户8.74万户,通过实施“万名”工程,组建70个科技服务团队对应服务70个县市区,农科教、产学研衔接更加紧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6%。农村民生事业持续加强,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372元达到11930元,年平均增加10.5%;深入实施“百千万”新农村建设工程,在4118个行政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省级美丽乡村授牌示范村210个,全省约1.2万个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1084个村达到美丽乡村标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显著,去年减少贫困人口125万。农村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升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
六是农村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激活“地”“人”“钱”三大要素为重点,推进了一系列农村改革,加快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地”,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整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确权面积达到3806.9万亩,占任务数的75.8%。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全省耕地流转面积2199.05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42.48%。“人”,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建立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通过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累计认定家庭农场3.12万户,领证的新型职业农民4.17万人,发展农民合作社7.3万个,入社成员305.7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2.1%,带动农户363.7万户。着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4.5万个,“订单式”“套餐式”等服务模式全面推广。“钱”,实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率先探索“财银保”试点,农业特色保险品种增加到19个,2016年签单保费金额达22.4亿元,全年赔付14.6亿元,受益农户133.5万户次。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分别在20个、33个县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2016年“两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49.6亿元。开展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正式启动。
媒体朋友们,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省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成就辉煌,令人瞩目。后段,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要求,紧扣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三大主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培育壮大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感谢宗林主任的发布。接下来是记者提问时间,大家可以就与今天新闻发布会主题相关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
记者:201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的“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连同2012年开始实施的“百城千镇万城”新农村建设工程,这三个“百千万”工程已经成为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请具体介绍一下三个“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刘宗林:你提的问题很好。2013年,时任省长的杜家毫书记经过深入调研,亲自谋划提出了“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即重点扶持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0000个家庭农场;“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即重点建设100个种植结构调整示范片、10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组织10000名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加上2012年开始实施的“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即在104个县级以上城市和1001个县以下建制镇周边,就近选择1万个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约1100万农民纳入工程实施范围。这三个“百千万”工程针对性、覆盖面广、政策含金量高,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注入了强劲动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通过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构建了新型生产经营体系。3年来,支持17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320个建设项目,推动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6.2%;择优扶持建设了1471家现代农机合作社。到2016年,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农机合作社达3511家,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6%;重点扶持和培育10022户家庭农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经农经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达到3.12万户。
通过实施“百片千园万名”工程,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在长株潭耕地重金属重度污染区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创建28个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示范片;2016年“百片”转向建设高标准农业示范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687万亩。省财政投入资金14.39亿元,认定了5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市县各级共创建926个农业产业园。组织1000多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服务,全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6%。
通过实施“百城千镇万村”工程,推进了城乡协调发展。近几年来,全省整合248亿元涉农项目资金,带动农民自筹15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288亿元,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4118个,省市县三级共创建美丽乡村1084个,其中省级授牌美丽乡村示范村210个,今年省市县三级正在创建33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2万个村基本实现了“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农村社会明显和谐,民主管理深入人心。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三农”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我的问题是,湖南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
刘益平: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我们工作的重要尺度,省委、政府高度重视,在政策措施、工作安排上都摆到了重要位置。总的来说,我省农民增收情况比较理想。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0元,比2011年增加5363元,年均增长10.5%,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2.87:1缩小到2.62:1。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实施精准脱贫,农民增收政策环境好、得到实惠多,2016年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2702元,比2011年增加1266元;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农业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2016年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达到4139,比2011年增加1163元。三是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农民就业和务工量稳质提,加上各地和我省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和人工价格指数上涨等因素,农民工薪酬稳定增长,2016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4946元,比2011年增加2372元。四是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集体土地、集体产权和农民宅基地、房屋等“沉睡资产”得到一定程度激活,促进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
记者:2015年,省政府出台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请问这几年,我省农业转方式取得了哪些进展?
刘宗林: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是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2015年,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出台专门会件,进行了全面部署。经过几年努力,我省农业发展在目标取向、组织形式、工作路径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五个转变”:一是在产业定位上,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与效益兼顾型转变。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调优粮食品种结构的同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果蔬茶油等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产量增加,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72%。牛羊等草食动物加快发展,占比在畜牧业中逐年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发展势头良好。二是在组织形态上,由分散型向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型转变。通过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社会多元主体投身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省耕地流转率达42.48%,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71%,涌现出了湘潭华绿、岳阳田园牧歌、长沙六代一包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探索了不流转土地也能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径。三是在发展动力上,由外延增长型向内涵增长型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行“1对1”精准化服务和“1对n”多极化服务,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达到4.17万人。四是在发展条件上,由“靠天吃饭”型向提高物质设施水平型转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省设施栽培面积发展到245万亩,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实现设施养殖。积极推广适地适业、安全高效的新农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积极推进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建立了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村标准基层信息服务站点。五是在发展路径上,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可持续型转变。实施了长株潭地区272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整国家试点,试点区休耕20万亩。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率达90%以上,农药施用量下降5%。开展了新一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着力培肥、提升耕地地力。实施洞庭湖区养殖污染治理试点,湘江干流禁养区规模养殖已全部退出,4000多家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
记者:去年,省农委组织评选了湖南农业十大区域公用品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我省品牌农业发展情况。
刘益平:谢谢你对品牌农业的关注。现在,农产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两年,省委、省政府把品牌农业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家毫书记提出了“项目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品牌走,品牌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路子。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品牌强农”战略。2月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湘政办发〔2017〕2号)。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们重点抓好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狠抓品牌创建,把牌子亮起去。去年,省农委组织开展了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活动,通过各市州申报、资料审核、网络微信投票、专家评审及公示,安化黑茶、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黔阳冰糖橙、炎陵黄桃、江永香柚、华容芥菜、沅江芦笋、新晃黄牛、宁乡花猪和汉寿甲鱼(并列)被评为首届湖南十大农业品牌,创建活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今年,我省安化黑茶、碣滩茶分别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就在前不久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上,我省的华容芥菜、宁乡花猪以及来自怀化洪江的黔阳冰糖橙3个品牌获得全国“2017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二是狠抓标准化生产,把基地建起来。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从产地到餐桌各环节的精细化管控,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4200万亩,其中绿色食品原料基地800多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达306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30个、绿色食品1133个、有机食品15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4个。通过加强基地建设,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原料支撑。三是狠抓宣传推介,把产品销出去。今年2月17日,组织召开了湖南十大农业品牌新闻发布会,国内30多家新闻媒体到场采访报道,并对新闻发布会实况进行了转发;在央视七台为湖南十大农业品牌专题宣传推介。同时,积极组织农产品品牌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展示交易会,加强产销对接,推动“湘品出湘”。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农村改革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当前我省农村改革取得哪些进展,成效怎么样?
刘宗林:我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稳固“基本盘”、增强“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持续加大推进力度,4年来,共实施了69项农村改革任务,出台了35个农村改革专项文件,开展了23项改革试点,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农村改革新路。一是实施了一批“四梁八柱”性改革。整省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今年底可基本完成任务。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面实施,新一轮农垦改革稳步推进。二是启动了一批关键领域改革试点。11个县市区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6个县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51个贫困县实现“财银保”试点全覆盖,农业特色保险品种增加到19个,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开始破题,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三是推进了一批重要政策制度创新。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制度,建立了土地流转市场运行规范和工商资本流转耕地、林地监管制度。51个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省直管县整合涉农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益阳市、南县涉农资金整合有力有序、成效明显,实行新农村建设以奖代投、农业综合开发“先建后补”政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加快建立。四是抓好了一批薄弱环节改革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制机制基本搭建,实现贫困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国推广。县级下放农村建房审批权改革加紧推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省域全覆盖。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全省有经营收入的行政村达58%。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问题需要采访,会后可继续采访有关同志。
各位记者朋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今天的发布会,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三农”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希望各媒体认真宣传好、报道好,为全省“三农”工作健康持续推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