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轮椅女作家耗时3年创作14万字小说 出版《浅浅痛,深深爱》
星辰在线1月23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朱炎皇 实习生 肖卿) 29岁的宁乡女子龚莹先天性肢残,她没有向命运屈服。经过十年积淀,历时3年多创作,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浅浅痛,深深爱》近日在中国盲文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几天,龚莹正忙着给新书签名,老公邹安乐帮忙打包,邮寄给那些期待已久的读者。
故事写的是母女深情
《浅浅痛,深深爱》讲的是农村残疾女孩陈欣与一个普通的母亲之间,面对命运给予的苦难时,从绝望无助到不屈抗争,直至共同携手寻求希望的感人故事。
跟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龚莹也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因为身患先天性下肢残,从小她就不能走路。当同龄人欢快地奔跑、玩耍、背着书包上学时,她却只能待在一个1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
龚莹说,她的妈妈是一位要强的女人,忙完农活还得照顾残疾女儿,难免生气抱怨。敏感的女儿与疲惫的母亲心里横着一道代沟,一开始彼此不理解。16岁那年,为了摆脱身心的煎熬,她服下农药轻生,被家人发现后送医救活。
这给她的妈妈带来极大的震惊,在那一刻,她也认识到了残疾女儿的痛苦。母女俩抱头痛哭,两人都意识到,她们都离不开对方。
在最难过的日子里,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点醒了龚莹:“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忆及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龚莹眼神淡然。
网上结识知己
选择写作这条路一开始并不被人看好。有人跟龚莹说:“一个健康人都不一定能做到,你一个残疾人能有什么成就?”
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家里穷,父母要劳作养家,龚莹从没上过一天学。小时候,妹妹在家复习功课,龚莹就偷偷地跟妹妹念拼音。她的启蒙老师是叔叔给她买的一台电视机和一本新华字典。
2006年,龚莹第一次执笔为文,很多常用字还认不全,她常常是写一点就停一会,不会写的字就查字典或用拼音代替。最初,除了吃饭睡觉,龚莹全部的时间都用在阅读、写作上。深夜,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龚莹打着手电筒躲在被子里面看书。
后来,家境好了些,家人给龚莹买了一台电脑。龚莹在网上认识了同样坐轮椅,爱好写作的广西女孩王丹。两人年龄、境遇相仿,无话不谈。她们郑重约定,要好好努力,比赛阅读写作,然后各自写一本书出版。
“当我们有所成就时,就会有好心人帮我们相见。”龚莹说,她们最深的愿望,是两人可以见上一面。
为残疾朋友点一盏灯
2009年,龚莹和王丹闯进了一位名为“关怀者”的人的新浪博客。她俩欣喜地发现,这个人在指导残疾人朋友写自传体作品,并且有好几本已经出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关怀者”是全国十佳生命关怀志愿者张大诺,他在全国收了40名残疾人做弟子,指导他们写作。张大诺说:“人们多关注残疾朋友身体上的困难,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我想帮助他们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呈现残疾朋友及其家人那些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在交流沟通三个月后,两人正式开始写长篇。王丹,写爸爸;龚莹,写妈妈。
2011年,龚莹一家搬来了长沙,她和父母、妹妹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此时,龚莹的书稿已写了一半,她在嘈杂的环境里戴上耳塞继续写作。 2012年春天,14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浅浅痛,深深爱》收尾。指导老师张大诺评价道:“其实,这不仅是一部呈现残疾朋友家庭关系的书,更是关于母女关系的具有人类共性的生命力作。”
经过10多次修改、8次投稿后,2015年底龚莹与中国盲文出版社签订合同,今年一月新书出炉。“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同她一样的残疾朋友找到力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去理解残疾家庭。”龚莹说,她会继续写书,并希望有一天能开一场属于自己的新书签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