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拓荒的耕田“刘”

31.08.2015  17:18

刘秀波,男,现年33岁,湖南省涟源市龙塘镇河西村人。别看他年纪不大,个子不高,可在当地提起他的名字,不知道的人不多,他原本有个稳定的工作,可他毅然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乡种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多次被评为娄底市和涟源市农机大户,2013年,被评为省级种粮大户。

一、辞职回乡

刘秀波2004年毕业长沙航空学院,分配在成都空军某厂工作,爱人是大学同学,也在该厂工作。2012年6月,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村里许多田地都荒了,他萌发了回乡种田的念头,回到成都,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非常支持他,于是夫妻俩辞去了工作,卖了房子,卷起行囊,带着孩子,回到家乡,开始了艰苦创业。

二、艰难起步

2012年8月,他们回到家乡,当时当地的老百姓都表示怀疑,担心他吃不了苦,干不长久,都宁愿荒着,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他首先做通了村干部的工作,让村干部带着他挨家挨户走访,终于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13年2月,与148户农户签订了142亩水田流转合同和208亩代耕代种合同。有了土地,还得有机械才行,在当地农机部门的指导下,投资12万元购置了一台雷沃谷神收割机,2台手扶式插秧机,因资金不足,投资2.7万元,另购置了一台旧的554轮式拖拉机和一台旧的龙舟收割机。刘秀波农民出身,懂得种田的辛苦,但却没有想到会这么的艰难,农忙期间,他每天早晨4点起床,12点睡觉,即要田间管理,又要机械操作,晚上还要到十多公里以外租来的晒谷坪看守,几个月下来,人黑了、瘦了、病了,妻子看着非常心痛,夫妻俩抱在一起哭了。

刘秀波虽然大学毕业,有知识,但对于农业农机却不在行。首次机械化育秧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造成稻种发芽率不齐、秧苗稀疏,无法机插,只得聘用劳动力进行手插,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而且由于劳动力不足错过了早稻最佳插秧时间,导致产量减少。通过这件事让他明白了种田不仅是一项“辛苦活”,而且还是一项“技术活”。于是他一边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一边坚持自学,还专门参加了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并每年参加了农业农机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很快就掌握了农业农机方面的知识,成为了一名种田能手。

三、诚信发展

刘秀波同志处处为农户着想,当他了解到农资零售价与批发价差价较大,于是组织农户与批发商协商,统一订购农资物品,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诚信的人,2013年双抢期间,由于购买的是旧机具,再加上他操作不太熟练,每天的作业面积不大,眼看无法完成代耕代种面积,于是他推迟了自己流转土地的作业时间,优先完成了代耕代种合同。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不仅获得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一致肯定,还赢得了当地农户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13年代耕代种盈利4万余元,流转的土地因早稻机插失败和晚稻延时插秧盈利了几千元。

通过一年的实践,让他看到了农业、农机的大好前景。2014年他进一步扩大规模,签订了537亩的代耕代种合同,同时流转土地增加到346亩。为了满足作业需要,他借款购置了收割机2台,轮式拖拉机2台,手扶式插秧机10台,值保机械2台套。全年喜获丰收,不仅完成了自己流转土地和代耕代种的作业,还跨区作业了700余亩,全年除偿还借机款以外,还略有盈余。

四、展望未来

两年的创业,他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喜悦,也积淀了经验,加上经常外出学习与考察,更拓展了视野与思路。他计划二年内一是流转的土地面积达到500亩以上,二是代耕代种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此外他还计划投资50万元,新购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各类机具10台套,要在跨区作业上做大做强,把作业服务队的农机作业业务拓展到外县市,作业服务面积要扩大到2000亩以上,作业服务的领域要从水稻种植拓展到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范畴,服务时段要从产前、产中向产后服务延伸,积极引进谷物烘干与农产品加工设备,大力丰富农机作业服务内涵。